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观察

#hz,462

发现两家米线店,都在中山北路附近,都开了30年往上。

如果按照店龄和地理位置,他俩都算得上是老底子的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杭州待了这么久,还真没听说过这两家店。

难道又是我孤陋寡闻了?

于是急忙请教编辑部的杭州同事,问问她小时候有没有去这里吃过桥米线。

“啥店?“”没听说过呀!“”我小时候好像没吃过。”这是我收到的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个同事还是热心肠,打电话问了长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和云南差着两千多公里啊,但一碗米线能在杭城里扎根、生长、保留,我想总有它的道理。

于是我就带上相机跑去了。

福华园过桥米线

这家店开在光复路的巷子里,1987年开业,算下来,今年已经是第三十七个年头。

他们家很任性,有自己的”寒暑假“。过年前和夏天里,都会关门一个月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店面有两层,不大。你一走进店,能看到阿姨们正在撕笋干。

店里的桌上没有餐巾纸,老板娘说,从开店以来就一直这样,自己接手后也就没有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来吃的客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也有一两桌是游客。

老板娘姓房,坐在门口收银;菜品很简单,就那么几样,菜单挂在店门口。

三十年风雨飘摇,不管是菜单还是店里的陈设,一切都没怎么变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到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所以店里人不多。如果你掐着饭点来,肯定是要排队的。

要了一份招牌的过桥米线,我就拿着小票上了二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线上的很快。

一碗热汤,一盘生肉、豆腐皮加笋干,一碟生菜以及一碗米线,就是全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很烫 ,是那种手指稍微碰到就会飞速弹开的烫,拿到的时候请小心。

下菜的顺序,最好是先下肉,再下豆腐皮笋干生菜,最后倒粉,然后再等它煨个三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先喝一口汤,很鲜,很淡,但能尝出来是用了味精勾勒出来的。

汤底不算清爽,但也可能必须放点油,整碗米线的滋味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我还担心,米线放在小碗里会不会坨,或者煨久了会不会软。 但还好,这些情况都没有发生。

米线算筋道的,吃到嘴里顺滑,不糊嘴。有一种嗦粉的爽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肉片是猪肉,比手掌还大的两片。

端上来的时候看着薄薄的,煨熟之后厚薄程度居然刚刚好,有嚼劲的同时吃着也不费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完这碗米线,也就花了我十几分钟的功夫。

说实话,我本以为会在这家店踩雷 (毕竟老店我也踩雷了很多次) ,但没有。

味道不差,是那种印象里符合老杭州人的清淡口味;价格也能接受,如果你路过,人也不多,可以来吃一吃。

陈生记原汤米线

比起固守的福华园,陈生记就更接近当下的商业模式——开连锁。

目前杭州一共有三家陈生记,而最老的那家店开在中山北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址在二楼,是当时开店的时候为了节省租金。

店里的装修风格类似于新丰小吃。从环境上来看,“老底子店”的调调略逊于福华园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旧是要了他们家的招牌——阳光米线。

米线端上来,除了汤和米线之外,配菜要比福华园的更加丰富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底更淡,也不够烫,只是勉强能把肉给煨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线,比想象中的更加软烂,到了稍微用牙齿一碰就断掉的程度。

不够筋道,吃起来的体验就差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还点了他们家的卤味。

卤鸡爪和卤蛋,都格外的甜,感觉是放在糖水里浸泡过,口味和我在无锡吃到的江苏菜有的一拼。

个人不是很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完陈生记出来,刚好又赶上了下大雨。

我撑着伞走到地铁站,裤腿已经全部湿透,想起刚刚的就餐体验,心里只觉得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更困扰我的是,标题的问题我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所以你们吃过哪家?或者有没有其他推荐的米线店,评论区告诉我吧!

本图文版权归小O独有,

欢迎留言,严禁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