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聊城市米市街、大小礼拜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与整治项目位于古城东关,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区是运河商贸文化、传统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和当代民居文化的承载地。修缮整治前,民居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空间缺少活力,人口外流严重,群众更新改造意愿强烈。采取提供技术指引、开展试点示范、搭建互动平台、植入现代功能等方式,多方协同参与,带动居民自发改造房屋,变城市“灰空间”为打卡新地标,重新激发街区活力,实现“自主参与、修复风貌、提升品质、功能优化、活化利用”五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整体风貌

二、经验做法

1.设计引领、试点带动。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修缮与整治技术导则》及指引文件,系统梳理青砖建筑、土坯建筑、砖土建筑、红砖建筑、水刷石建筑等典型建筑特征,提取不同时期民居的价值特色,提供针对性修缮整治策略,引导具体设计工作的开展。实施11户民居修缮整治试点,改善民居院落整体风貌,完善通风、采光、厨卫等功能,获得居民广泛认可,激发街区居民自主更新意识,由“等着改”变“我要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导则编制技术路线

2. 搭建平台、协同共商。制定《民居修复整治告知书》,出具改造清单和明白纸,就修缮整治内容、设计方案、注意事项等与居民加强沟通,鼓励居民共同设计,形成民居差异化定制设计。修缮整治过程中,采取设计师全面负责制,设计师驻场实时设计、解决问题和监督施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协助,确保项目按照设计方案顺利实施。设立街区“百姓议事厅”,搭建“政府-居民-设计师”互动平台,为方案征求居民意见、重要事项讨论、设计师进社区提供专有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市街街区“百姓议事厅”

3. 功能共善、活力策源。以原有民居院落为载体,将购物餐饮、生活服务、办公住宿、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当代功能融入街区,鼓励当地居民、外来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业态功能完善,将“老旧居住型街区”变为能满足现代多元需求的新型街区。街区定期举办由市民、经营者、社区居民参加文化活动,比如:腊八节文化主题活动、复古时代歌唱比赛、米市街创意集市、舞狮节、老街walk行动等,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让街区成为城市新文化的策源地和展现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专家评议

项目通过提供设计指引,坚持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激发居民参与更新保护的积极性,修复历史街区传统风貌,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实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等相对薄弱,既要保护传统风貌,也要改善群众生活。政府改善大环境,居民改善小环境的双向奔赴,意愿征集、试点打样、技术指导、驻场咨询的全过程引导服务,能够让更新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