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一天比一天美,我这个‘新村民’也倍感骄傲!”陶橙是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也是该市长泾镇王家村“驻镇村规划师”团队的一员,他平均每周都会下沉到村20多个小时,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勾勒王家村“两心·一轴·一廊·三区”的规划结构。最近,王家村成功获评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他第一时间就转发了这条信息为自己服务的小村庄点赞。

自江阴全面铺开“驻镇村规划师”下乡服务工作以来,已有包括陶橙在内的40余名青年规划师下沉至云亭、长泾、祝塘、南闸等江阴各镇街,提供全过程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提升基层规划建设水平。“他们用‘陪伴式’规划推动乡村实现‘内涵式’发展,目前,135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这些规划师的加入,江阴“千村千面”更动人了。“到一个村庄就先找有什么特色。”在“驻镇村规划师”、省城乡院规划二所高级规划师冒蕴蓓手下,江阴农村不再以一个模式“打天下”。南闸街道陶湾村内有山有水有石,她便对原有的闲置石屋进行改造,打造“枕石山居”;云亭街道毗山村地处近郊,村民著有《毗山诗集》,她便对诗集内容进行内涵挖掘,在规划上更重文旅氛围的营造……

“乡村规划要让村民‘说上话’,否则‘图纸’再好看也不受待见。”“驻镇村规划师”、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规划所副所长刘飞说,在“驻扎”徐霞客镇皋岸村河西新村时,他们听到了村民对于美丽农居建设的不同需求,“有些老邻居还想住在一起,有些想要面积大一点。”所以,后期设计时,他们大部分规划了2层的双拼住宅,局部设置独栋住宅,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节约了建设用地。

规划师们新理念的植入开拓了村干部的眼界。“原来打造高标准农田肯定是一马平川,现在不这么想了!”在长泾镇南氵国 村南北圩连片农田中,一棵比房屋还高的大树保留了下来,村干部黄澄介绍,“在省城乡院规划师赵晓雯的引导下,打造稻田栈道时特意绕路保留了这棵树,果然,现在拍起照来特别有感觉。”如今,南北圩内构筑起以水稻、香葱种植为主的多彩田园,成为稻麦文化主题特色旅游村庄。

在“驻镇村规划师”的倾情助力下,江阴已创成省级特色田园村庄11个、无锡市级特色田园村庄29个。同时,他们还为高品质农房建设“加码”,帮助14个村庄完成美丽农居规划,助力所在镇街完成自建房设计1000余户。冒蕴蓓说,虽然不少项目已告一段落,但他们仍与不少村庄保持着联系,参与着村庄的未来发展。“水渠旁能不能再修个小栈道?”“栈道用什么款式好?”这些问题她都会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