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初步测算,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1935.3克!虽然比预定目标的2000克少了一些,但是这正说明月球背面的月壤比正面更加紧实,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将为我们探索月球带来无限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1731克月壤样品,到现在3年多了才使用了85.48克月壤,就已经发表了70余项科研成果,产出105篇科技论文,并且每一项都彻底颠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嫦娥六号返回地球前,中国科学家还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的研究,发现了月球存在石墨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年多来,国家航天局已向国内131个研究团队发放7批次共85.48克用来做科研使用,仅仅占到采回样品的5%,就已经帮助人类了解了月球形成、演化、太空风化作用与机制以及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在月球正面采样有10次,但是研究成果都没有嫦娥五号一次采样多:

1、测定月壤样品形成年份,将月球火山活动结束时间推迟约8亿年;

2、研究月表水成因,太阳风为月球带来可利用的水;

3、研究月壤氦-3提取,为开发月球能源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4、 发现“嫦娥石”,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采样区域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区域内,这里是月球最古老,也是最大的陨石坑,在这里采样就已经填补了人类月背采样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极—艾特肯盆地受到早期撞击事件的抛射,很可能可以挖掘到深部物质,这为我们了解月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仅能帮助了解月球的成因,还能帮助认识太阳系的演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李春来介绍: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有望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历史提供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单地说,以前人类正面采样只是认识了半个月球,但是现在中国凭借一己之力,可以带着人类认识另一半地球。

这让曾经公开表示“月球背面全是黑暗”的NASA局长纳尔逊瞬间被打脸,是呀就连NASA局长对月背也一无所知,由此可见月背采样的困难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透露说,“我们在采样过程中就感觉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月壤不太一样,正面的月壤比较细腻、松散,背面的状态似乎不太一样!”

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容器,同样是表取和钻取,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样的月球样品重量不同,主要是同样体积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密度就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这些月壤将有地面应用系统的科研人员将按计划开展月球样品的存储和处理,启动科研工作。按照此前规范,嫦娥六号月壤应该会和嫦娥五号一样,分为:永久保存、科学研究、科学评价和国际交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月球挖宝阶段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了,接下来将为月球科研基地和航天员直接登陆月球做准备。

嫦娥六号一举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人民日报》6月28日文章:《嫦娥六号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六号的传奇已经载入史册,接下来探月方面还有嫦娥七号和八号探测器将要发射,其中嫦娥七号还是月球南极区域进行环境和资源探测,为后期建立月球基地进行准备。

嫦娥八号这是开展月球资源就地利用技术验证。到发射嫦娥九号时,就是直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了,那时候将是中国引领,国际参与的全人类盛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深空探索方面还有好消息: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已经获得国家批复,包括4次探测任务,计划在10年到15年内完成,并且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已经取得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将在2025年发射“天问二号”,但是不是前往火星,而是实施小行星探测任务,计划对一颗近地小行星的伴飞、取样返回等探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问三号”将在2030年前后发射,目的地仍然是火星,计划从火星采样和携带样品返回。

“天问四号”是木星系探测任务,计划2030年前后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们透露,现在“天问二号”已经准备完毕,天问三号、四号,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关键技术攻关,和实施方案深化论证工作。

还有就是重型火箭、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以及航天领域的重大专项和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全面实施,中国航天一直在为成为航天强国而努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