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中国而战》截图

当欧亚大陆正经历二战血与火的洗礼时,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战争只是广播里的新闻。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人才意识到战争降临到了身边。

好莱坞电影大师弗兰克·卡普拉是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最早成功者。二十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先在派拉蒙,后到哥伦比亚公司,两家公司都因为他的加盟而名声大噪,《一夜风流》更是让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

“珍珠港事件”发生几个星期后,他坐在了美国国防部参谋长马歇尔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卡普拉已经换上军装,摇身变成了一名少校。马歇尔说明了自己召见他的用意。

当时,在美国军队中、平民与职业军人之间的比例达到五十比一,这样要进行现代战争未免过于软弱。马歇尔认为,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穿上军装,他们就可能像猛虎一样地投入战斗。

于是,马歇尔说:“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订一项计划,要摄制一部我国历史上首创的系列片,以便用纪录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并借此向我们的陆军士兵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我们为之战斗的主义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弗兰克·卡普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文·华莱士

卡普拉没有制作纪录片的经验,他直言道:“马歇尔元帅,我向您说,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搞过一部纪录片。实际上,也没和制作这种影片的人呆过。”

马歇尔知道卡普拉心里在想什么,他说:“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当过参谋长呀!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子弹打穿大腿的经验呀!直到一年以前还没有看见过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挥着军舰呀!”

卡普拉恍然大悟,说:“对不起,阁下,我这就去制作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的大规模的纪录片。”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并据此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它们分别是:

  • 《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
    《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
    《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
    《为英国而战》(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
    《为俄国而战》(The Battle of Russia,1943)、
    《为中国而战》(The Battle of China,1944)
    《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

这些影片在当时的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有的还被译成外语送到其他国家上映。在对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著效果。因为大部分美国士兵都是前往英国的,而之前很多入伍士兵都有反英情绪,这部影片让美国士兵的反英情绪大为削弱。

七部影片中的第六部《为中国而战》,剧本作者是当时美国《自由》杂志的远东记者欧文·华莱士和他的搭档卡尔·福尔曼。

为了完成这个剧本,华莱士和搭档曾采访了众多日本军政官员和平民,其中有日本推行侵略政策的核心人物,比如军国主义头目东条英机、首相近卫文麿、外相松冈洋右、日本黑社会组织黑龙会头子头山满等等。

华莱士亲耳听到那些日本政要向他叫嚣要侵占整个中国,以建立亚洲新秩序。外相松冈洋右甚至得意忘形地对他说,美国若敢阻碍日本在亚洲的统治政策,就不惜与美国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文·华莱士

他们还走访了被日本占领的上海、南京等地,并在紧张的行程中翻阅许多资料,掌握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知识,剧本几易其稿,最后终于完成。

在这期间,华莱士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在纪录片《为中国而战》中,他通过解说词告诉观众,“中国即土地,中国即人口,中国即历史”。

在他后来编著的《人民年鉴》中,他还将孔子列为影响人类思想最大的五个思想家之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美没有建交,华莱士多次批评说不承认新中国存在的政治局面是“太荒谬”了。

欧文·华莱士(Owen Wallace,或Irving Wallace),1916年3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其父亚历克斯·华莱钦斯基是犹太人,原籍俄国瓦西洛斯科,1906年移民去美国时,移民局的一个不耐心的官员嫌他的姓氏长,便把他的姓缩为华莱士。

1990年6月29日,华莱士因胰腺癌与世长辞。如去愿华莱士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