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学习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这其中有行径恶劣的令我们唾弃,也有那些有着优秀的品行的人,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产生着正面影响

不过人是会变的,古人也是如此,人这一生,能做到从始至终坚守本心的人不多,甚至有人在最后,会走上与自己初心完全相悖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的课本当中,那些看起来是一众褒义名词代言人的历史人物,也有一些在后面就变了的人,你知道都有哪些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凿壁偷光的匡衡

“凿壁偷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劝学”故事了,为了读书,即便条件艰苦异常,还是要想尽办法创造读书的条件,这让享受着现代充足学习条件的学生们不自觉的就会发奋图强。

匡衡条件艰苦是真的,匡衡的家里都是农民,本身也没什么学习的条件,再加上为了生存,家里其他人都没有机会去读书,除了匡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匡衡热爱学习,即便自身的条件不好也不气馁,上不起私塾就到处找人求学,他的坚持让他成为了家里唯一的读书人。

他确实有读书天赋,然而那时候考试想进入朝廷做官,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是像他这样有天赋又刻苦的人,匡衡跟他们比起来,还是差了点。

差的这一点在于到了晚上,匡衡没有钱点灯,天一黑什么也看不到了,晚上别人学习,匡衡只能不甘心的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追上这落下的进度,匡衡想了个办法,到了晚上偷偷的把别人家里的墙壁凿开,让那一缕微弱的灯光透着洞口照射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学习,这也留下了“凿壁偷光”的经典典故。

匡衡的努力有了回报,他成功考取功名利禄,改变了自己的阶层,改变了一家世代为农的状况,甚至最大做到了丞相。

为官之后,匡衡也做出了一些政绩,不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他能成为丞相很大原因是汉元帝的看重,在政坛上他不断清扫自己的对手,不过也因此遭人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匡衡成为丞相的时候,皇帝还赐封匡衡为乐安候,封了赏地,但实际上匡衡的赏地比皇帝赐予的还要多出了四百顷,此地的田赋自然也落得入了匡衡的口袋之中。

“凿壁偷光”的故事确实值得学习,条件艰苦也要奋发读书,只不过为官之后匡衡却做不出什么成绩,在他后世的一些学者甚至用“阿谀”“无节气”这样的词语来评价他。

影响世界的人物

在古代,我国有“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无疑都对世界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造纸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造纸术,大家肯定都能想到蔡伦,虽然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但经过他改造之后的更为广为流传。

之所以能改进造纸术,是因为蔡伦出生于一个工匠家庭,后来进了朝廷当宦官,在朝中蔡伦也发挥出自己的手艺,改进了很多工具。

尤其是经过蔡伦改造的造纸术,当时人们用以记载东西的,大多都是竹简,只有部分权贵可以使用昂贵的绢布,而经过蔡伦改造的纸,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用得上了,这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可能当时的蔡伦也不会想到自己改进造纸术会成为一个影响全人类的壮举。

前面提到,蔡伦是一个宦官,在皇宫之中处处都存在着勾心斗角,而蔡伦也选择插足到这个旋涡当中

入宫之后,蔡伦成为了当时皇后窦氏的心腹,为了得到窦氏的信任,蔡伦帮助窦氏解决了她的一大对手宋贵人,污蔑宋贵人导致她悲惨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窦氏去世之后,他又成为了新的皇后的心腹,继续游走在权利当中,只不过在所有靠山都倒下之后,蔡伦知道自己要面临被清算的局面,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

忧国忧民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在小学就能学到的古诗,教导了多少人要珍惜粮食,一粥一饭,当思之来之不易,能写下这种诗的人,想必也是一个体贴民生的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是李绅在27岁的时候写下来的,在当时的李绅,基本上是处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状态。

李绅的家境其实还是过得去的,但在6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只有母亲一个人能抚养他长大,家境自然也就中落了。

在求学的时候,李绅经常能看到艰苦劳作的农民,他们辛苦一年,往往只能换来刚够温饱的粮食,想到农民的悲惨,又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同样不算好,李绅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因为自己也吃苦,他才能顺利的写下《悯农二首》,这首诗也让李绅变得小有名气,并且开始一路高歌,步入了仕途当中,官至宰相

作为宰相,李绅再也不会体验到求学之时的艰苦生活了,他开始变得荒淫无度,在李绅家中有很多貌美歌姬,这些歌姬也会送给其他的朋友,非常会享受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写下“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为相之后却选择了铺张浪费,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结语

其实人的一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自己的追求也各有不同,有原本恶人决心从善,自然也有好人变坏的事情。

而且人无完人,这些人身上既有功也有过,不过对于千年后的我们来说,其过显然已不甚重要,反而其功一直流传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些历史之事,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习的是他们身上的优良的品德,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