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公元1191年,姜夔((kuí)由合肥出发,泛舟巢湖,怀古叹今,玩了一大圈后意犹未尽,又跑到了金陵去找杨万里。

当时杨万里官江东转运副使,位高权不重,因为宋孝宗总找他别扭,而此时的皇帝是宋光宗。

作为南宋诗坛的两位翘楚,杨万里和姜夔结成了忘年交,相聚后把酒言欢,吟风弄月,吃了个酒足饭饱。

夜半酒醒后,姜夔忽然很想念远在合肥的两位红粉知己,于是摇舟回转,与杨万里辞别。

虽然人在江湖,不曾入仕,而且常穷困潦倒,但姜夔的生活却很随性、自由。文人墨客,追求的就是风雅,如果再有一段风流佳话,自然是颂唱千古。

合肥这两位红颜是一对姐妹,擅弹琵琶,虽然史料并无详细记载,没有姓名留下,但从姜夔的作品中可推断出,她们职业当是歌伎。

到了合肥以后,姜夔与两位红颜共度了两月时光,入秋后,二佳人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离开,为此姜夔着实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故作《秋宵吟·古帘空》:

“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摇落江枫早……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冬之后,姜夔决定离开合肥,前往姑苏去寻范成大,当时范成大已经辞官,闲居故里。

适逢雪落,范成大和姜夔踏雪寻梅,并向姜夔求词谱曲以咏梅,因为范成大有家伎小红,擅弹擅唱,若以“咏梅调”相配,自是人间风雅。

古人比现代人会玩,名堂也很多,不像现代人去K歌,麦一开就是: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飞雪、梅开,佳人在侧,古曲悠悠,因此姜夔谱了两首绝唱千古的《暗香》《疏影》,范成大开心到起飞,直接就把歌女小红赠给了姜夔。

年关将近,姜夔玩也玩够了,还得了个美人,遂决定返回苕溪家中。辞别范成大后,姜夔和小红一起荡舟离去,途中作七绝十首,过苏州吴江垂虹桥时,正是除夕夜,一时有感,就写下这首著名的《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唉,这该死的风雅,这该死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写给合肥两位红颜的,自20几岁初识这对姐妹后,姜夔的中年情愫几乎和她们交织在一起。

有温馨、有浪漫,自然也有遗憾。

姜夔,字尧章,江西鄱阳人,除了诗词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外,他还是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所以范成大才会向他求曲。

原本,姜夔出生在仕宦家庭,父亲姜噩历官新喻县丞,汉阳知县,虽为下僚,但一县之长,家中当不会太难过。

遗憾的是,姜夔母亲早逝,父亲在他14岁的时候也病故了,生活一下跌入低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姜夔前往汉川县山阳村投奔姐姐,并在那里长大成人。

及冠之年以后,姜夔曾4次归乡参加省试,但均名落孙山,心灰意冷之下,就断了入仕的念头。

公元1185年,姜夔进入而立之年,开始漫游天下,并结识了大诗人萧德藻,成忘年交。萧德藻和姜夔的父亲为同科进士,在得知姜噩已经过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就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促成了一段姻缘。

次年,萧德藻转官湖州,姜夔随行,并在经过杭州时,把杨万里介绍给了姜夔。杨万里读过姜夔的诗词后,大为赞赏,就又写信把他介绍给了范成大。

古代的朋友圈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得到杨万里、范成大两位前辈称赞后,姜夔诗名大盛,连朱熹都对他青眼相加,不但推崇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

而辛弃疾读过姜夔的词后,更是深为叹服,甚至主动寻求交往酬唱。

对于一个流转江湖的人而言,这已经是文士的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公元1190年,姜夔正式卜居苕溪白石洞,取号“白石道人”,随后前往合肥,与早年游历时结识的红颜知己相聚。

次年,范成大赠歌女小红,姜夔回苕溪后闲居两载,又在杭州结识了张俊的世孙张鉴,因欣赏姜夔的才华,孙张鉴想要出资为姜夔买官,但被姜夔婉言谢绝。

公元1196年,萧德藻回归池阳,姜夔失去了依靠,干脆迁居杭州,投奔张鉴及族兄张镃。

张鉴与姜夔感情极深,谈及往事,姜夔曾言:十年相处,情甚骨肉。

搬至杭州的第二年,姜夔作《大乐议》、《琴瑟考古图》献给朝廷,但并没有得到重视。两年后,姜夔再献《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下诏允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遗憾的是,依旧落榜,姜夔也彻底放弃了求仕的念头。

公元1202年,张鉴去世,姜夔的生活又陷入了困顿,更加倒霉的是,不久后杭州发生了一场大火灾,2070多间房屋被烧毁,就连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也被延及。

而姜夔的家就在这些被烧毁的房屋内,他所藏的书籍、手稿悉数被焚,这让姜夔无比悲痛。

而这一年,姜夔已经50岁了,年华不再,身无长物,为了生计不得不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寻求朋友的帮助。

这样落魄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扬州慢》是姜夔及冠之年,外出求仕路过扬州时所作,北宋灭亡以后,扬州饱受战乱之苦,昔日的古城早已荒草漫漫,枯凉一片。

这首词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很经典。

那个时候的姜夔对未来信心满满,渴望山河重整,再现辉煌,可命运多舛,数次科举不第后,生活流寓困顿,尤其是到了晚年,多半寄人篱下。

公元1221年,姜夔在杭州去世,在朋友吴潜等人的捐资帮助下,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暮年困居十余年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两宋词坛,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东坡、辛弃疾,还是周邦彦、秦观,笔下既有雅调,也有俗词。而姜夔则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填词追求典雅,清空高洁,极具审美艺术感,因此自成一格。

同时,姜夔还是继苏东坡之后又一个全才,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尤其是音乐造诣极为突出,他的《白石道人歌曲》是历史上注明作者的珍谱,也是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换个角度看,姜夔一生布衣,反而成就了他在文学、音乐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