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为居住者提供服务和保障,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筑密度的提升,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享受繁华和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和焦虑。为缓解这些负面情绪,人们通常会选择自然、运动、音乐、艺术等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此时的城市作为一个空间体系,除了基本的建筑、街道和其他配套设施外,还应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其独特的场所精神,让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片刻的宁静,使人们更加关注公共生活与共同利益,推动着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多建设性的交流和理解。就此,笔者试着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利用进行探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以上海为例,近几年已经提升多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如滨水区域、口袋公园、桥下空间、艺术展览空间等,向市民开放。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原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使之焕发生机,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另一种是通过打破空间的界限和藩篱,使之更具包容性,以扩大使用人群的覆盖范围。

一. 改造的公共空间

1. 滨水区域

人类天性亲水,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都是滨水而建。沿着上海的黄浦江,曾经是工业码头聚集、货轮密布的水域,如今已经全面升级改造并开放。从南到北,徐汇滨江、黄浦滨江、虹口滨江、杨浦滨江,形成了绵延几十公里的滨水步道和骑行道。在茶余饭后和周末时光,人们可以在此真正地享受和拥抱水域,这应该算是颇具规模的公共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2. 绿地空间

如果大家用心观察,近年来上海城市的绿化环境越来越赏心悦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居民15分钟生活圈内的公园数量不断增多,口袋公园已经无处不在。这些公园大多是将废弃或旧有空间进行再利用,比如无人管理的停车场、处于城市边缘的边角地块、存在争议的地块等。在变废为宝、用之于民的政策关怀下,这些曾经人们避而远之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绿意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休闲场所,人们越来越喜欢在此休闲、交流。

口袋公园和传统城市公园不同,它更加注重便利性,通常坐落在社区内部,可以被称为“家门口的公园”。它们的特点是“小而美”和“慢生活”,是一个能够优化街区风貌的空间。在音花园、曹家渡花园等地,人们可以体验到这些绿地空间的社区共享,从而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3. 桥下空间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的占地大幅增加,特别是高架桥的兴起,桥下空间也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棘手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从增量发展阶段进入了存量提升阶段,在城市中心,可谓寸土寸金,往常被忽略的桥下空间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在以前,高架桥下一般只有简单的绿化,主要用于临时停车。经过统筹设计和改造,现在许多桥下空间变成了健身和体育活动的场所。例如,北新泾五彩斑斓的动物彩绘和健身步道,共和新路和恒通路交叉口的篮球场,以及洛克体育公园等连锁机构的多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有些桥下空间完成了亮化工程,在深夜也能成为一种美景和标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宁路桥下最近推出的水幕表演,每晚6点半到8点半,每半个小时表演一次3分钟的水幕。每天都会吸引在苏州河边散步消遣的居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欣赏,水幕和灯光的变换让人感受到梦幻般的苏河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作者

4,艺术展馆

上海博物馆的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列前茅,并且每年发布博物馆指数。其中有些场馆是由历史保护建筑或者工业遗存建筑改造而来,例如徐汇滨江的诸多美术馆,上海杨浦滨江的世界技能博物馆等等。在历史保护建筑或工业遗存改造的场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上海市民对看展的热情很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海内外的游客们来说,博物馆也是新潮的打卡点之一。除了展览,各类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工作坊、音乐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还能陶冶情操,学习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许多年轻父母也认为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孩子们的素质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三. 打开的公共空间

1. 各大高校的“破墙”行动

不少城市的知名学府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外地游客千里奔赴,只为一睹风采,沉浸式感受文化熏陶。开放校园,让高校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同时公众也可以更便利地享受高校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华东政法大学从2021年开始,先后将苏州河一侧和万航渡路沿线围墙拆除,校园内原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群和绿地空间,与中山公园同步实现空间开放,让校园回归城市景观。从中山公园到苏河沿岸一带,原来拥挤不安的宅街陋巷整体面貌一新,成为附近居民爱去的休闲绿地。上海音乐学院今年也打开了位于淮海中路一侧的围墙,将原本独属于学校的历史建筑和绿地与市民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在推进多年的大学校园拆墙透绿之后,复旦、交大、同济等大学也在谋求更多的与社会层面互动交流,链接更多智慧和灵感。杨浦区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通过这几年的区校联手,才有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发展。在实现建筑可阅读的同时,其教育功用、社会效益,乃至产业价值都不可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路限时步行街周末市集。图源:网络

网红街区大学路,每周末的限时步行街和各种主题的市集活动聚集了大量人气。

2. 标志性公共建筑的示范作用

位于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在上海城市发展、经济腾飞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伴随着许多上海人成长,是人们心中的一份特殊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见水印

原本只在展览期间方可进入的开敞院落,如今延安中路南部的护栏和铁门已拆除,新引入了多处园林小品,草坡花境、阶梯式水景等造型精美的景观令人眼前一亮。宏伟大气的主体建筑及喷泉广场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拍照参观。

室外向公众开放部分,包括景观区、休闲区、互动区、绿植区、停车区五大功能区域。添置了座椅、咖啡馆等配套设施,东一馆首层空间将划出120平方米空间创新性地引入咖啡馆,结合室外休闲品饮区,市民可可享受更舒适的休闲体验。

3. 企业总部原址的开放与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作者

华山路263弄7号,前身为光明食品集团的办公地,更早可以追溯到1899年英国人德莱蒙德的私人住宅,现作为老字号品牌馆对外开放。笔者前往时,可直接现场预约登记后进入。除了上海众多老字号——正广和、蝴蝶、回力、大白兔、马利颜料、红双喜等品牌的历史发展展览,同时也在进行着一场小型音乐会。现场还有众多前来写生的学生。文化传承和艺术美育同时在这里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作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和设施被纳入公众视野,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这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同时也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

三. 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破墙开园”

不过,对上海而言,需要和可以“破墙开园”的地方仍然不少。笔者步行时也看到了一些仍然封闭的场所,比如巨鹿路675号。

这个门牌号,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它是殿堂级的存在,长期作为上海作家协会所在地。对于恋爱脑而言,它是每个人的心之所向——爱神花园,刘吉生在妻子刘陈定贞40岁生日时送她的生日礼物,象征着他们的浪漫爱情故事。对于建筑师而言,它的地位同样无可撼动——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造。园中的爱神普绪赫喷水池雕像,更是邬达克不惜重金、特地在意大利制作并赠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景观网

从历史、建筑、文化各方面来说,巨鹿路675号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遗憾的是,笔者多次到访,均处于修缮之中。希望在修缮完工之后,能够对外开放,让更多大众走进这座建筑,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美学内涵。

类似的,如果在巨富长、衡复历史风貌区city walk的话,会遇到很多这样美丽却隐匿的经典建筑。这些历史文化宝藏的现状大部分仍然是庭院深深、闲人免进,人们只能通过墙上的铭牌去一探究竟。

希望在未来,在对历史遗产妥善保护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扩大开放、活化利用,让更多的市民共享这些公共空间,让城市中有形和无形的“墙”更快地消失。无论是在公园散步、在博物馆欣赏艺术品、在街头巷尾邂逅友人,都能够深深感受到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编辑:魏玺玲

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