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洋,贵州省赫章县人。今年是陶洋坚持无偿献血的第7个年头,平均每半年一次,至今已累计献血14次,共5600ml,荣获国家无偿献血铜奖。如今,他再次刷新自己的公益里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国第17808例,贵州省第494例,赫章县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谈起做这件事的初衷,陶洋说:“在刚开始献血的时候,就了解过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流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2019年,和朋友在街上偶然遇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活动,当时就留下血液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等待配型。”

据了解,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相合率为几万分之一,在较为罕见的HLA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正因为配对成功率极低,每一例成功配对都被视为“生命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陶洋与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合影留念。

今年5月,毕节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他,并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赠造血干细胞。得知这一消息,陶洋很开心也挺激动,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从开始加入中华骨髓库到此次配型成功,期间曾有一次也配型成功了,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后来没有进行下一步的流程,当时挺遗憾的。”陶洋感慨地说。

6月16日起,身体健康的他每天都要打两支特殊的针剂。

“动员剂”,用来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释放到外周血中。“有腰痛、关节痛等轻微不适症状,但比起正在受到病痛折磨的患者来说,这些短暂的不适都是可以克服的。”陶洋说。

6月20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陶洋进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最后一个环节——造血干细胞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集造血干细胞中。

上午9时30分,采集工作正式开始,陶洋躺在病床上,病床旁的机器不断运转,机器的管子一头连着他的血管,另一头,连着为血液病患者通往希望的“生命之桥”。历时2小时,顺利采集了134毫升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束后,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将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给病患带去生命的新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集造血干细胞中。

针管拔出的那一刻,陶洋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看着那袋粉红色还带着温度的“生命之源”开心地笑了。

受助人家属委托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交给陶洋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是您的一份善举给了我孩子继续书写人生的可能,给了我们全家新的希望……”陶洋逐字逐句细细看完感谢信,身体的不适很快就被他抛之脑后,感叹道:“能帮助到别人我很幸运,相隔千里的他也很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章县红十字会看望慰问陶洋。

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新希望,陶洋用爱心与行动,为他人重燃了生命之光!(图/文 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