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观察网 宛安/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经济定下了5%的GDP增长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增长目标?2024年6月27日,在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经济展望”边会上,国内外学界和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了如何从战略上重振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表示,2024年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为5.3%,高于预期。“2024年4月、5月的投资和消费不尽如人意,有所回落,但亮点在于外贸出口。2024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5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所以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处于回升向好的过程。”彭森说。

彭森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还面临基础尚不稳固,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总需求不够,社会预期偏弱,此外还面临国际上的不确定性。彭森表示,下个月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这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因此,彭森对2024年中国实现5%的GDP增速保持信心。

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已成为中国出口“新三样”,而近来美国和欧盟纷纷出台措施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彭森表示,当前世界上存在逆全球化潮流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言论和政策,都影响着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稳定性。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金刻羽在会上表示,相较西方经济体,中国的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业起步较早,因此中国在该产业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虽然中国绿色产业领先发展,但这一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中国正与全球各经济体合作,共同推动绿色转型。

“近来的研究表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崛起拉动了全球供应链,由此带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也不例外。此外,重要的是,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比如,中国正在欧洲大量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在波兰、西班牙等国建立电动汽车或动力电池工厂。”金刻羽称。

金刻羽指出,2040年前,全球仍需生产4500万电动汽车和千亿美元的投资,以实现绿色转型目标,而中国在其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谈及中美经济的“脱钩”趋势,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曾经中美经贸关系被看作是双赢关系,而地缘政治被视为一种零和博弈,但现在中美经贸关系似乎也成了一种零和博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正是美国和欧洲等国试图发展以促进制造业复苏的领域。

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认为,尽管当前中国和美国不再有那么直接和紧密地联系,但这并不代表两国经济正在“脱钩”。随着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投资建厂,并将产品出口至美国,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将以一种间接的形式相连接。全球经济联系愈加紧密的趋势不会改变。

目前,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BCG全球优势专项全球负责人Aparna Bharadwaj指出,即使中国经济总体放缓,中国5%的GDP增速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仍比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加起来更多。

地缘政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发显著,但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并未减弱。Aparna Bharadwaj结合BCG调研提出,当前许多东盟、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其背后仍是中国供应链和中国制造,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Aparna Bharadwaj接着提到,中国与东盟、非洲、拉丁美洲、中东的联系日益紧密。近期,泰国和马来西亚相继表达了加入金砖国家的意愿,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Aparna Bharadwaj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到全球各国寻求增长机会。如RCEP贸易协定、东盟计划在2025年签署的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都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Aparna Bharadwaj另外提到,研究表明相比西方国家和市场,亚洲消费者对使用人工智能应用的态度更加积极,这对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篇章。“尽管中美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紧张局势,美国下载量最高的5个APP中,有4个都来自中国背景的公司。”金刻羽说,“数字经济占中国经济的40%,而美国只占10%”。她认为,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的挑战,中国的一些企业难以进入西方国家市场,但中国企业在数字技术上存在优势,并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

金刻羽指出,即使当下地缘政治的博弈依旧存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协定得到签署。在中东、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有诸多机遇等待中国企业探索。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宛安经济观察报记者

关注国际新闻 邮箱wanan @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