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谈书香校园建设·系列之三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有10多年推动科学阅读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阅读不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更是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力量深深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追求梦想的重要支点。

新时代的使命——思维成长的集结号

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开启通往未来世界的绿色通道?回龙观中心小学一直把科学阅读作为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以及儿童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主张,阅读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让学生初步掌握辩证性、批判性、合作性、实践性等思维方法,成为一个阅读的思考者。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我们沉静下来不断思考,有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回答:

第一,科技需要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怎么统筹好三者关系,共同形成合力?

第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变得越来越关键。学校如何把重心更多转移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

第三,各个学校该如何搭建多样态的孵化土壤,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思考“课程供给侧”,进而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厚植土壤?

当我们把科学阅读作为儿童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思维成长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图书馆的自由阅读时间

科学阅读空间——思维成长的聚集地

学校打破常规意义的图书馆概念和校园空间限制,通过一套整体的环境设计,将校园打造成一座“图书馆”。

多样态的“科学阅读场域”在校园里生长起来。寻宝式的阅读互动空间的“森林探秘走廊”——为孩子们营造出沉浸式的科学阅读空间,长廊以“画面提问+寻找答案”的游戏化方式,将阅读融入环境、融入课程,寓教于乐;可自主寻找答案的阅读场域“阅读空间”,纵向一层挑高达到10米左右,背景墙是链接科学众多领域的整体墙画,孩子们经常聚集的生态角,三层书架放有上千册师生喜欢的科学类图书,将人与书融合为一个整体;探究式思考者乐园“葵园气象站”,既有人工观测数据,也有电子生成数据,供孩子们每天记录、研究、探讨,进而带动对气象实践的思考和更深度的阅读。

与此同时,学校向北京气象观测中心要来独家数据——北京百年降雨量,并将其用柱状图的方式呈现在学校气象站的背景墙上,学生通过数据阅读、专题材料阅读、辅助资料阅读、工具书阅读、课外书阅读、多媒体阅读等展开研究与思考,学习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充满创意和美感的图书馆已成为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

阅读式科学课堂——学生思维成长的新赛道

科学阅读的逻辑起点是思维成长,其落脚点是以自主学习为表征的“阅读式课堂”。这就需要重新定位科学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切实解决科学教育边缘化、碎片化和浅表化,学生思维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于是,“阅读式科学课堂”在我校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首先,我们将具有相同或关联素养属性的课程(科学、数学、信息、劳动)进行整合,围绕大概念,将国家课程进行有机重组,用“阅读式课堂”统领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如整合“能量”“能量转换”“能源”等概念,设计社会性科学议题“能源危机后果推演与对策建议”,引导学生依据这一任务,探讨思考子任务,进而甄选相应的阅读书籍、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形成“推演结论和对策建议”

其次,我们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标,以“阅读实践”为路径开发思维拓展课程群。包括观察探究课程、分析解决课程、创意表达课程,三大课程都依托于“阅读式科学课堂”生动展开。

例如:回龙观中心小学的观察探究课程——“葵娃之问”课程,强调的是“问题比答案重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低年级的孩子们可以向高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们提出“葵娃之问”。这些问题通过在校内设置的问题墙形象地展示出来,引发全校师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去思考、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春季的校园月季花坛繁花似锦,可是花坛附近总有许多小黑虫飞来飞去,有时一不小心会飞进眼睛里,让人很不舒服。于是,有学生提出,是否有环保而有效的方法消灭它们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胡佩雨的兴趣,她用白色网兜捕捉了几只飞虫,和科学老师一起搞起了研究。原来,这是一种有翅蚜虫,这种有翅蚜虫喜欢乱飞,还有“趋黄”性,就是喜欢靠近黄色的物体……于是,胡佩雨便开启了一场关于蚜虫的实验——黄板诱杀有翅蚜虫效果探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组学习中的问题探究

撰写探究报告——从输入到输出的跨越

回龙观中心小学的“思考者大会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带着问题去亲身体验、探究和实践。同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基于问题的科学自主阅读”,会伴随学生学习实践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学生们会经历:科学文献阅读寻找理论依据——科学类群书阅读解决现实问题——撰写探究报告。

一位“观云小队”成员、五年级一班的侯舒婷,曾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写道:

我和我伙伴们在经历了面对天空中形态各异的云,根本不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名字的尴尬状况下,共同阅读了《中国云图》。从云图中,我第一次认识了积雨云、层云等,每一种云都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征,就像天空中一幅幅神秘的画卷……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中国云图》里云的种类并不全面,比如在天空中看到了一大块儿立体的云,可却找不到它的名字,相关内容的讲解也不够具体。例如,代表着下雨的雨层云,它最后会飘到哪里,还是会消散?这都是我们的疑惑。

为了获得更详细的信息,我们又开始翻看《观云手册》。在手册中,对各种云的描述更加丰富,我们的问题大部分都被解决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迫不及待地去翻阅《知云解云》。在这本书中,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奇妙,那种探索的喜悦难以言表。

这次探索气象的过程,更是我的科学阅读的成长过程。每一次阅读后的发现,都让我无比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制作的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

阅读书目的充分供给——学生思维成长的聚宝盆

当翻开我校的“葵园100+”课程书目,可以非常清晰地让人感受到我们对于科学阅读书目的甄选之谨慎。在小学6年完成至少100本阅读书目目标中,科学类书籍占1/4。

在必读书目中,科学类图画书每个学期1本,共计12本。例如,一年级上册《如果你到地球来》,一年级下册《海底100层的房子》,三年级上册《好臭好臭的科学书》等;科学类整本书阅读每学期1本,共计12本,例如二年级上册《植物的奋斗》,三年级上册《森林报—春》,四年级下册《给孩子的科技史》等。

当然,学校还会提供众多的选读书目,包括《山海经里的博物学》《给孩子讲讲三星堆》《给孩子的宇宙启蒙书》《去野外 探索大自然之旅》《生命的秘密:从草履虫到达尔文》等。对于这些书籍的阅读,学校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的“科学阅读与写作”课程完成,课时保障为每周1课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将节气与中国传统色联系起来

项目式学习——助推思维成长的加速器

近年来,回龙观中心小学将项目式学习作为推进科学阅读的重要举措,引领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解决实践中学生探究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问题,本学期我们构建了“4+1+N”课程新样态,即4天时间用于国家课程,1天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N指向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实践场域、交流方式无限延展,其目标是打破固有的课程学习样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渗透、彼此促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SOS!地球在呼救”项目式学习为例,学校就是利用“4+1+N”课程新样态中的“1”实施的。以“零废弃”理念作为驱动的寒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开展的“大美中国色”项目式学习等,均激发了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成为学生们科学思维成长的加速器。

无论是科学阅读还是项目式学习,在推进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项目式学习负责教师大部分都是班主任,在科学知识和素养方面相对欠缺;从传统教学思维过渡到项目式思维,教师仍需要不断打破传统思维,重组各种资源;新型课堂的有效探索与管理、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建构等,也都亟待完善……

全新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也在倒逼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累积资源,提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强化,推动项目式学习更深入地开展。

如今,回龙观中心小学从科学阅读到全学科阅读,已实现了“通过阅读进行学习”“通过阅读发展思维”“通过阅读生发自主学习”的不断进阶,逐步将阅读作为多样化学习的载体和途径,构建起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对象“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全阅读生态。学校也实现了从农村学校向城镇学校,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迈进。学校已连续8年被评为北京市昌平区综合素质评价优秀学校,并入选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

未来已来,我们作为新一代教育人,不仅要培养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深耕培养后劲足、走得远的一代新人,让科学阅读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加速器,赋能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新质生产力”。

(高欣蕾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书记兼校长)

作者:高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