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伊茂林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管晏列传》,即齐国相国管仲和晏婴的合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相立传,管仲也被誉为“中国第一贤相”。

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中。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兵学、农学、地理、历法、教育等各个领域。细读就会发现,不管哪个领域,管仲的很多理念都围绕着“识人性、懂人情、有人味”这个核心。在2700年前的奴隶社会晚期,管仲就能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惠之教”下的齐国老人(AI生图)

百姓所求无非安居乐业

管仲少时穷困潦倒,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底层民众最大的愿望是“安也,生也,富也”。他认为,为政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从民所欲,从人性出发,制定大政方针,以利民生、助民富。

当管仲被任命为相国后,齐桓公曾问他如何治理国家,管仲回答:“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齐桓公在位初期,多次提出要征伐他国、会盟诸侯,管仲耐心地劝阻他:“现在还不到时候,先让老百姓生活好了,再考虑称霸的事,不然很容易后院起火。”

管仲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在民生。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辅佐齐桓公治国时,始终把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减轻税收、改善生产条件等措施,让民众富起来。

管仲认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而百姓的生计则依赖于土地。他提出了均田制度,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配,使每个农民都能拥有一块适量的土地。这种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齐国社会稳定和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仲大力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让农民有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生产中,这有点“藏富于民”的意思。他因地制宜,提出了“务农桑”的政策,鼓励农民多种植桑树,发展养蚕业。这样一来,农民们不仅可以种植粮食满足口粮需求,还可以通过养蚕来增加收入。

管仲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他们才会知道礼仪、重视荣辱。试想,如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上了,和他谈理想、谈人生、谈精神文明,那不都是些西北风吗?管仲“富而易治、贫而难治”的思想以及对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双重追求,至今仍闪烁着光芒。

最好的发展理念是尊重人的发展

管仲的治国理念深刻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与理解。他坚信,尊重人的合理欲望和感情,顺应人的本性来制定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之道。这种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管仲认为,每个人都有其自然欲望和感情,这是人的天性。治理者应当深入了解并尊重这些欲望和感情,而不是强行压制或改变。他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顺应人的本性,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让人民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环境中生活。

在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管仲主张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他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兴办学校、鼓励学术研究等。同时,他鼓励人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仲倡导“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这种价值观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管仲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清明的社会环境。他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监督,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他提出了“法治”思想,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必须得到严格执行和遵守。因此,他推行了一系列法律改革措施,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都临淄(AI生图)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最能体现社会文明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看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措施。这是木桶的短板,补齐短板,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和文明程度。

管仲主持国政后,实施了九种惠民政策,即“九惠之教”,具体内容是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赈困、接绝,涵盖了老人、孤寡、病残、贫困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管仲对民情的深刻理解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老老,就是尊老敬老、关爱老人。当时齐国设置了管理敬老事务的官职,专门负责有关事务。规定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他的一子可以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由政府供养肉食;80岁以上的老人,两子免除征役,每月有肉食供养;老人去世后,国家提供棺椁。管仲还劝勉子女要用心赡养老人,“精膳食,问所欲”,根据老人的口味、嗜好来料理他们的饮食起居,可谓无微不至。

养疾,就是在城邑和国都设有“掌养疾”的官,对聋、盲、瘸、半身不遂、两手不能屈伸的残疾人,由国家养在“疾馆”,直到离世。

问病,就是设“掌病”的官,士民有病,“掌病官”以君主的旨意慰问:9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问,80岁以上老人两天一问,70岁以上老人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病人的情况都要向上报告,有时君主还会亲自慰问。

另外几条规定是针对孤独幼儿、贫苦穷困者、为国牺牲者的关照救助、祭祀抚恤。“九惠之教”展示了当时作为泱泱大国的齐国尊老爱老、体恤残疾、扶危济困的风尚,创造了一个老有所养、幼有所助、扶危济困、有难共助的良好社会环境。

今天,我们读“九惠之教”的具体措施,仍能明显地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温暖与关怀。可见,唯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政策,才能穿越千古依然引起人们的共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