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中部,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因而得名。据《尚书禹贡》《水经注》记载:“禹导自鸟鼠同穴,渭水出焉”,渭河与咸阳城“得水而兴,弃水而废”,孕育了咸阳的历史文明,承载着咸阳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咸阳城四次迁都都是沿渭河由东向西移动,在中华文明史册上留下了秦文化辉煌灿烂的一笔。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咸阳境内总长68.18km,是咸阳的母亲河。渭河流域为资源性缺水地区,生态用水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多,渭河一度成为咸阳的“纳污渠”。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水环境改善作为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优先任务,以水污染治理为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治水之道,全力保障水环境安全。“全市主要河流总体水质为优,渭河干流连续六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泾河干流连续四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反映了历代“治水人”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念好治水经,遇见咸阳美丽河湖新景象。“治水人”有名有实,顶层设计做到位,明确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探索“政府统筹、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主动向社会公开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接受百姓监督。建立了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咸阳模式,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夯实属地政府水生态环境质量主体责任,累计扣缴8090万元,全部用于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了渭河水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跨步,五年一大变”的改善目标,一步步将以前的纳污渠变成为了市民的“后花园”和“会客厅”,成为渭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写好水故事,擦亮咸阳碧水清流新底色。“治水人”善谋善战,“减污”“扩容”两手抓,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为保护母亲河积极主动作为,面对咸阳印染、造纸企业多、分布面广的实际,“关、停、并、转”,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全市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6家,设计日处理能力达到76.1万吨,出水水质均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标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节约水资源,拧紧城市“水龙头”,全市11个县区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在节水型城市交出亮眼成绩单。遵循“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设立渭河生态区,打造咸阳湖,努力重现李白曾凭崖望咸所赞“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的美丽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好母亲河,绘就咸阳人水和谐新篇章。“治水人”从严从实,推陈出新出奇招,探索上下游、干支流联防联控,与甘肃平凉、庆阳等地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守好陕西西大门,未雨绸缪,在防风险上织牢“安全网”,“地球缺水,中国缺水,陕西缺水,我们咸阳更缺水!”建立了西北唯一一座以水为主题的环保科技展馆——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唤醒大家的危机意识,养成好习惯,珍惜水资源。“又看见了小时候的清澈河流”这是咸阳人最真切的感受。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

正因为有穿境而过的渭河,让这座“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更加灵动。如今,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基本目标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色寻常可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水鸟在渭河滩涂栖息,白鹤在渭河之上展翅,一幅幅人水和谐美丽画卷正在这座文明包容的帝都古城徐徐展开。

供稿:水生态环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