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自大狂妄,轻视中国志愿军。在侦察员释放的美军口中得知志愿军人数不多、只想保护水电站而不愿开战后,他对拿下朝鲜半岛恃无不言。第二次战役中,他将陆战一师这支精锐部队放在志愿军寥寥无几的东线。不料,宋时轮率领15万大军奔赴朝鲜,伏击包抄西线中国军队的麦克阿瑟大军。天公不作美,朝鲜降临严寒,温度达零下四十度。赤手空拳的志愿军孤注一掷,同美军顶级装备对垒。双方的血腥对决糅合着生死较量,究竟会在长津湖上空升起胜利的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垂涎朝鲜半岛,滥用武力霸凌弱小

朝鲜战争之初,美国虽号称参战目的是维护和平,但实际上是在朝鲜半岛这块富饶之地肆意兼并领土、扩张影响力。作为二战胜利国,美国对本次军事行动亦是志在必得。麦克阿瑟更是自视甚高,对中国志愿军的实力存在严重低估。

1950年11月,麦克阿瑟发动第二次对朝鲜的进攻。此前,他从释放的美军士兵处获知,进驻朝鲜的志愿军人数不多,仅出于保护鸭绿江水电站的需要,并不想真正与"联合国军"交手。骄横自满的麦克阿瑟对此深信不疑,并做出了轻敌的判断。在其眼中,曾一度将中国军队压制多年的日本帝国主义都不足为惧,何况是这支装备单薄的中国志愿军?因此,麦克阿瑟对于彻底占领朝鲜并一举吞并进入朝鲜的所有中国军队深存自信。

为此,麦克阿瑟精心部署了一个两线并进的包抄战略。西线由美国第二、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步兵师、英国第二十七旅和南朝鲜第一师组成的第八集群军承担主攻任务,针对志愿军在朝鲜西线的主力部署。东线则由实力雄厚的美国陆战第一师和第七步兵师以及部分南朝鲜部队编制而成的第十军军团,对准朝鲜东线防御较为薄弱的地区,伺机直捣鸭绿江边、包抄中国军队西线主力的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麦克阿瑟的部署中,东线的第十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麦克阿瑟显然是将这支陆战一师这种美国精锐部队作为杀手锏,指望它在东线迅速突破,绕至朝鲜西线腹地,切断中国军队西线的战略大退路。届时,西线遭遇麦克阿瑟旗下国民党军伪劲的第八集群军的前锋攻势,两线合围之下,中国军队将被迫拼个两败俱伤、不战自溃。

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部署彰显了麦克阿瑟对军事实力的盲目自信。他对进入朝鲜的志愿军人数严重估计不足,部署亦过于僵化、生涩,根本未能对志愿军的战略意图和行动准备作出充分评估。一味依赖武力是他的通病。不久,一场惨烈的血雨腥风即将让麦克阿瑟这位战阀痛心失策。

中国派兵朝鲜,临危不惧英勇作战

面对美军的咄咄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军方毅然决然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成立,负责统筹指挥抗美援朝的全部军事行动。10月14日,中央军委作出"着手准备介入朝鲜战争"的决定。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根据作战需要,中国人民志愿军先期派出四个军进入朝鲜,负责遏制并反击美军在西线的进攻。而在华东地区一直驻防的宋时轮第九兵团则被迅速调动,奔赴朝鲜东北地区,准备随时增援并包抄美军在东线的进犯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九兵团可谓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主力军团,下辖20军、26军、27军等3个军,共计兵力15万余人,阵容浩大。按照原定部署,第九兵团主要负责从朝鲜半岛西线形成牵制,为已在西线与美军直接交火的先遣部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同步封锁进犯东线的敌军后路,切断其战略补给线。

然而,朝鲜战场变化莫测,作战部署不得不临机应变。11月初,美军在西线的进攻愈加猛烈,中国军队四个军的兵力根本无法阻挡。为了迅速扭转被动局面,11月7日,毛主席当机立断,下令第九兵团加紧开赴朝鲜战场,直捣长津湖一线会师。

第九兵团接到命令后火速行动,11月12日,27军便已抵达朝鲜北部,在19日之前,全部三个军陆续到位,仅用了短短9天时间就完成了跨省转运。而恰在此时,朝鲜本土降临了几十年来最严寒的冬季,温度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

为确保部队尽快赶赴战场,调动命令实在是来得太过匆忙。第九兵团平日训练时所配备的只是普通的夏季单衣,根本不能防寒。在东北待命期间,志愿军后勤人员不得不紧急自行筹措冬装,先后收集了21万顶棉帽、22万件棉大衣和26万双棉鞋,勉强给每名战士配发一套。但仍有很多人只能穿着单薄的棉衣和解放鞋,御寒能力极为有限。

就在如此恶劣环境和简陋装备的情况下,第九兵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全面投入了激烈的长津湖会战。志愿军虽然人数较多,但相较于对手美军陆战一师等顶级精锐部队而言,在装备上明显处于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第九兵团官兵们临危不惧,热血沸腾,勇敢杀入战场。他们用赤诚的爱国热忱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誓死捍卫祖国江山。为了彰显大国军威,在核武器威胁下绝不低头。面对强大的现代化装备,他们全仗一腔热血报国之心,孤注一掷同劲敌决一死战。第九兵团官兵用血肉之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顽强拼杀展志愿军铁血本色

11月27日,第九兵团先头部队在长津湖一线与美军陆战一师遭遇激烈交火。志愿军虽然装备落后,但丝毫不让美军的高精尖武器压倒自己。在零下四十度的酷寒中,他们用血肉之躯顽强反击,同时巧妙施展游击战术,予敌猛烈打击。

美军陆战一师作为"太平洋战役联合舰队"精锐,向来凶悍善战,阵容庞大,装备精良。但在长津湖会战中,他们很快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志愿军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优势,不断变换阵地、切断美军补给线,耐心等待着时机反戈一击。

11月27日凌晨,宋时轮亲自统率第27军主力在清沽里对美军发动突然袭击,打得敌人节节败退。次日,又在七棵树地区设下狡兔三窟,将陆战一师七旅狠狠击溃。第20军和第26军也随后加入战团,配合发起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美军密集的火力钳制,宋时轮临危不惧,采取分兵奇袭、包围解围等灵活多变的战术应对。他亲率大军连夜强渡凛冽的长津湖,从东西两翼夹击美军。12月1日,志愿军更集中兵力对美军发动了又一次决定性的总攻,震慑力十足。

就这样,凭着顽强不屈、勇猛精进的战斗作风,第九兵团坚守阵地不让步,与陆战一师激战九昼夜,几经反复大战数十回合,终在12月6日将美军打得溃不成军、心力交瘁,全线崩溃。为解脱被困的陆战一师,美军只好撤离长津湖一线,回师重整。战事暂告一段落。

历时将近两周的长津湖会战,虽然大获全胜,但也为志愿军带来巨大伤亡。仅第九兵团就牺牲殉国官兵达8000余人。更令人叹息的是,由于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装备缺乏,很多英勇战士不是阵亡便是严重冻伤。几十年来最严寒的朝鲜冬季,几乎凝固了每个人的生命力。

即便置身如此窘境,宋时轮和志愿军仍拼尽全力周旋应对,殊死一搏、视死如归。他们用血肉之躯织就铁桶阵、人体雷阵等顽强阵地,血战到底,哪怕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也在所不惜。志愿军战士赤着脚在雪地上行军、驻扎,手脚、鼻子、耳朵被冻伤皲裂;有的人甚至冻僵而亡。但他们誓与强敌决一死战,绝不向任何核武器威胁低头。

正是凭着这份赤胆忠心、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精神,第九兵团才能在寡不敌众、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歼灭整个传闻中美国精锐陆战一师1.4万余人。这无疑给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军深重的信心打击,进一步巩固了抗美援朝的决心。同时也以血淋淋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国军威,在核武器威慑下丝毫不畏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获全胜扬威世界军威

经过九昼夜的连绵厮杀,在长津湖会战中,第九兵团最终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歼灭了美军精锐陆战一师1.4万余人的主力,更重要的是再次以武力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世界和平正义。

1950年12月6日,在激烈的反复厮杀中节节败退的美军陆战一师终于难以为继,被迫发出"撤离长津湖"的命令。这支曾数度在太平洋战役中建下赫赫战功的王牌部队,竟一败涂地,遭受重创。当晚,美军调集大批重型装甲车和大口径火炮,为陆战一师开辟撤离通道。次日清晨,残余的陆战队伍只得垂头丧气离开战场。

面对敌人的拼命逃窜,志愿军并未马上就此止步。宋时轮临机决断,命令全军跟进追击。27日晚,27军和26军强渡长津湖,切断美军撤退的道路。28日凌晨,包围圈已然闭合。在接下来数日的缠斗中,陆战一师被全歼,仅存少量残兵败将惶惶逃遁。

此次捷捷军威,无疑重新扭转了战局,加固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主导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信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亵渎的彪悍实力。即使在装备极其落后、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志愿军也能用血肉之躯同精锐部队血战到底、决一死战,绝不向任何核武器威胁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舆论一时哗然。当时的美联社甚至感慨发文:"美军吃了一记当头棒喝,被打得满地找牙。"《纽约时报》也不得不赞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意志令人钦佩"。一时间,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军事实力,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刮目相看。

这场战役的影响远非仅限于朝鲜半岛这块战场。它直接打击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动摇了麦克阿瑟在亚洲大陆的扩张野心。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志愿军的英勇表现也为后来的停战谈判赢得了主动权。毛主席更是直言,如果当时未能在长津湖取胜,朝鲜半岛很可能就会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再一次以武力反抗了外来侵略,展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中国志愿军挺身而出,矗立在朝鲜战场上,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壮举震惊世界,令许多国家对中国新生政权刮目相看,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平反霸的不屈斗志。

牺牲英魂永垂青史

长津湖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这场惨烈交锋给志愿军军民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牺牲和创伤。第九兵团在长津湖一线阵亡官兵达8000余人,更有数量惊人的27000余人不同程度冻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支英勇的部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奋勇杀敌,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用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以铁铮铮铁骨铸就了不朽的民族英雄气概。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永载青史,永远激励着后人。

其中,孙玉奎、张瑾萱、杨根思等一批志愿军战士,就是以生命献出了最宝贵的牺牲。他们临危不惧、视死无惧,拼尽全力同强敌血战到底,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孙玉奎,原籍山东,曾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一名排长。转业后,他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前线一展身手。在长津湖会战中,孙玉奎亲率班排官兵奋勇杀敌,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临危不惧、英勇善战,直接击毙多名美军士兵,予敌巨大杀伤。最后他不幸阵亡,年仅28岁。

永久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是孙玉奎那件洞穿的战袍,上面留有当年他流下的热血印记。那是他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永垂不朽的丰碑。

张瑾萱,原是东北铁岭一名普通女教师。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她第一时间就申请加入志愿军,前赴朝鲜战场。凭着过人的勇气和决心,她被分配到一个通信连当了无线电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12月初的一天,张瑾萱所在部队正同美军遭遇恶战。她机智果断,一路躲避敌人的炮火,终于抵达指定的高地上,为部队的作战提供了必要的通信保障。不料,一颗流弹突然袭来,将她击伤。即便鲜血直流,她依然奋力传递信息,直至站立不住,气绝身亡。时年才26岁。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还有大批年轻学子为国捐躯,展现了一代新人当仁不让的英雄本色。比如杨根思,他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随后自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勇猛无畏,不幸阵亲殉难。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永垂青史。

这仅仅是无数英勇牺牲的战士中的几位代表而已。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他们临危不乱、从容奋战,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主权。志愿军官兵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全世界瞩目,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永远铭刻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