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黄胜

6月26日,A股史上最大造假案主角ST康美(SH600518,股价1.85元,市值256.5亿元)再次向交易所递交了撤销“其他风险警示”的申请,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家曾经的医药“白马股”,次日股价便一字涨停。

2016至2018年,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通过虚开和篡改增值税发票、伪造银行单据,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7亿元,虚增收入275亿元,虚增利润39亿元。康美药业也由此成为A股史上财务造假金额最高的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泽鹏 摄

对于康美药业而言,此次申请“摘帽”的理由看似充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渤海信托案件的不确定性影响消除、持续经营能力改善。但这些理由背后,我们不能忽视2019年~2023年,康美药业扣非净利润连续5年处于巨亏状态,分别为-48.65亿元、-305.86亿元、-79.68亿元、-15.09亿元、-7.53亿元。2024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仍为负(-0.58亿元)。2022年、2023年、2024年一季度,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亦为负。这些数据无疑是对康美药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严峻考验。

对于康美药业来说,要想真正实现“摘帽”,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诚实守法的态度经营企业,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以消除市场的疑虑。这不仅是对监管机构的回应,更是对广大股东和投资者的负责。只有建立起投资者的信任,康美药业才能在资本市场上重新站稳脚跟。

此外,康美药业还需要在业务上进行深入的调整和优化。面对连续的亏损和现金流的负值,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可能意味着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或者业务重组,但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必须以提升公司价值为核心目标。

总之,康美药业的“摘帽”之路,既是一次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是一次对市场监管的考验。

企业只有通过诚实守法的经营,建立起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真正实现“摘帽”,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而监管机构的作为也至关重要。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信力和投资者的信心。康美药业的案例更是敲响了警钟,提醒监管机构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保障每一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当然,我们也期待康美药业能够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完成自我救赎;也希望所有上市公司能够引以为戒,共同维护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