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小要点记心间

远离中暑一夏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高温中暑风险增加。

高温天气可造成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造成中暑。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重则可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增快,尤其当人们长时间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无法适应,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惊厥、昏迷、谵妄等严重临床表现。

日常生活中,当发现自己出现大汗淋漓、胸闷气短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迅速找到凉爽、通风的环境休息,最好是开启空调的室内,同时补充糖盐水,谨防继续发展成为重症中暑,造成不可挽回的健康损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哪些人群最容易中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退化,对环境温度改变的感知和响应会变得迟缓,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2.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往往依赖看护人安排行程、调节环境、补充水分,应给予额外的关注。

3. 慢性病患者,尤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用某类药物的人,对高温的影响更敏感。

4. 近期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更易中暑。

5. 需要长时间在户外或者高温环境进行重体力劳动或高强度体育运动的人员,极易中暑,比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绿化工人、外卖员、快递员、运动员、户外体育锻炼人员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如何预防中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简单几步,便可帮我们预防中暑。

1. 喝糖盐水,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养成少量多次的饮水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高温天气饮水,水温不宜太烫、不宜过冰,不宜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细心规划行程。高温天气,尽量少安排外出的活动,如果要出门,则避免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避开正午时段,户外时间尽量安排在10点前或17点后。商场、超市、办事大厅等室内公共场所的空调环境可以帮助有效避暑降温,出门后若感到大汗淋漓、胸闷气短,请迅速找到类似的凉爽环境,并寻求帮助。

3. 出门注意防晒、降温。多选择轻薄、宽松、浅色的衣服,出门时佩戴宽檐的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尽可能选择阴凉处行走或活动,避免太阳直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尽量待在凉爽室内。当气温超过32℃时,建议开启空调降温。尤其午休或夜间等睡眠时间,室内温度以26℃左右为宜。如果不能使用空调,可使用电风扇,或用凉水洗脸、擦拭身体,减少炉灶、烤箱的使用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车里,不要在车内睡觉。车内是一个很容易迅速升温的环境,停好车后准备离开时一定要清点随行的人员。

6. 多关注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持续高温天气,增加中暑风险。不舍得开空调的老人、不知疲倦玩耍的孩童、赶着上班为生活奔波的青年、不得不在户外工作的工人,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中暑,如不能及时缓解,很可能演变成重症中暑,甚至有死亡风险。要随时留意他们的健康状况,若出现胸闷、恶心、大量出汗、脸色苍白等中暑症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帮助他们降温、补水,若体温过高,则应立即送往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 王霄晔、任婧寰、王锐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