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出了个米应生

湖北省崇阳县山环其外,川贯其中,峰拥沃衍,水奔壶头,古为楚吴关隘,湘鄂咽喉,汉高祖五年(前202)置县,名下隽。北宋开宝八年(975)始名崇阳,因境内“诸山崇聚,故有崇阳之名”。崇阳人文鼎盛,历来英才辈出,米应生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米应生也称米应先,因崇阳方言中“先”、“生”读音一样。米氏宗谱记载为“应生”,生于乾隆庚子(1780)年,殁于道光壬辰(1832)年,字石泉,号桃林,小名喜子,伶名喜官,是崇阳县白霓镇浪口村九组大白麻石米家人,为京剧创始人之一。

米应生在汉剧中的地位

汉剧是中国戏曲声腔“西皮”与“二黄”合流、合奏、合演而成的“皮黄”。汉剧在历史曾有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的繁衍发展。汇入汉河为主的汉调(前期亦称楚曲、楚腔、楚调等)一直是湖北首届一指的主要地方戏剧种。楚调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阳腔)、清戏等均曾被楚调所融汇,昆曲剧目中的长短句哀曲声腔,汉剧把它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戏的剧目大量改编成皮黄演唱。

米应生是汉调名伶,工生行,对汉调皮黄声腔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事迹载入《中国戏曲曲艺典》。清末汉剧“围鼓”班的创始人程瑞成曾说,米戏官叫米喜子,是汉剧的“老祖宗”。

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由米应生直接孕育了我国称之为“国粹”的京剧。

“春台”徽班因米应生而辉煌

米应生幼年家里极贫,为谋生计,入徽戏班学艺,以擅长生角称,十二、三岁业成名就。他业成时,正是叶堂完成汇集流行昆曲和时剧的《纳书楹曲谱》的1792年,这为米应生合成京剧打下了基础。业成后的米应生,为了扩大眼界,搭江湖班演艺四方,搭入“春台”徽班后,米将汉剧“皮黄”注入剧目,并成为“台柱子”。徽戏与汉剧的完美融合,春台班因名声雀起,成就辉煌。四大徽班:1790年,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的八旬“万寿”祝寿。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曲艺史称“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时赞誉“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轴”音“咒”,指三庆班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孩子”指童伶,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为青少年为主;“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

“春台”班进京

乾隆末年,拥有“台柱子”米应生的“春台”徽班进京演唱。年仅19岁的米应生,首场以关羽戏《破壁观书》亮台,有“撼场震心之声,抖脸变色之能,神情逼真,惟妙惟肖,倾倒四座,五体投地,叹为观止”。由是在京声名大振。米应生的关公戏除《破壁观书》外,还有《古城会》《战长沙》《走麦城》等,他身材高大,吸一口烟便使脸色涨红,无需化妆,嗓音宏亮,犹如虎啸,活像传说中的关公,每至皇宫演出,深受皇帝及皇族的赞赏,有“无米不开台”之说。以致赏赐官品,并“岁倜白金七百两”。李登齐著《常谈丛录》中称他“每登场,声曲臻妙,而神情逼真,辄倾倒其座,远近无不知道有米喜子者,即高丽、琉球诸国之来朝贡或就学者,亦皆知而求识之。”

米应生合成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的音乐素材,也单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形成于清朝。乾隆时期,全国的各种戏曲很多,而且都发展到北京去演出,比如来自安徽的徽调等。由于徽调的唱腔优美,表演熟练,剧目丰富,因此在北京发展很快。

在“春台”班进京之先,已有“三庆”、“四喜”两班进京,其后的“和春”班进京稍晚,约于嘉庆八年(1803),后世把“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并称为“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进京,是认为这四大班各有风格而排名上去的。不过这里头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哪一唱派都不是安徽人,而是湖北人,说明徽班早就汉剧化,汉剧仅仅打了徽班的旗号而已。更确切地说,汉剧名伶搭了徽班的班。

米应生在京享有声望时,他和他的同伴们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历史留下来的各种剧曲结合起来,集众家之长,形成一种更加完美的剧种。米应生原就是汉剧的台柱子,曾融汇过昆腔、弋腔、清戏的经验,搭“春台”班时,曾有将汉剧“皮黄”成功移植入徽戏的经验。另外“三庆”班的组成,就是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而称“三庆”的,还有其他几个湖北人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唱派,米应生的“一字清派”,王洪贵、李六的“花腔派”,余三胜的楚调等。他把昆曲、汉剧、弋阳、京、秦、乱弹这些在北京剧坛活跃的剧种融合起来。把“皮黄”唱腔、南梆子唱腔、四平调、高拔子、吹腔……作化学剂似的来个反应,生成新的剧种,完成使命,产生了京剧。

米应生不仅关公扮得像,而且在演唱上也是功力颇深的。当时除了他所唱的一字清派外,还有一派,就是王洪贵、李六的新声——京剧花腔派。当时还有一位名角余三胜唱的是楚调。可见,这三种派别的创始人皆是湖北人。这不仅说明湖北出人才,也说明了京剧并非在安徽产生。程长庚是向米应生先学了一字清派后,在演唱时对一些上口音、尖团音保留了徽音的发声而已;米应生则是加了楚音、湖广音。

米应生是京剧创始人。不论程长庚唱的一字清派还是谭鑫培唱的花腔派,很清晰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湖北艺人米应生、王洪贵、李六的弟子,而米应生、王洪贵、李六才是这些派别的创始人。米应先出生于1780年,程长庚出生于1811年,其他人较之出生更晚。米应生进京时间是1799年,有证据显示,1821年后,王洪贵、李六、余三胜、龙德云才陆续进京,而这四人分别搭入“春台”班、“和春”班。在时序上的排名应为米应生——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程长庚——谭鑫培。

京剧的继承、发展、光大、完善的后续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年仅39岁的米应生因积劳成疾而离开北京,回到崇阳。京剧的后贤们对京剧的继承、发展、光大、完善,无疑是对离京的米应生以历史的安慰。

程长庚向米应生学习“一字清派”后,在演唱时保留了上口音、尖团音的徽音,加入米应生的楚音、湖广音而成为这一派的大师;著名京剧汉调演员余三胜则视米应生为先驱,当时曲艺唱词就有“亚赛当年米应生”之句;至于花腔派杰出代表谭鑫培也是米应生的弟子;而王洪贵、李六的新声,则是受米应生的合成京剧后影响而产生的另一派别,当然,他们的成就很大。米应生13岁就业成名,19岁名噪京师,而其他人均于米应生19岁之后才出生,所以说这些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程长庚、谭鑫培是京剧的继承、光大的后续,创始先驱和后续完善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锣鼓来伴奏、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的“国粹”京剧!

宗谱、遗物、故居考

1.宗谱。据考,世传米应先实应为米应生,因崇阳的方言中“先”、“生”读音一样。米氏宗谱载:

壬癸

丙甲

戌亥

子申

奉神

开光入腹,安意保泰,信士米应生,庚子年十一月二十四午时,室人丙午十月初十寅时,男锡嘏丁(亥)卯七月十八亥时,媳壬申五月十三日未时,女一姑,癸未五月初七子时。

米姓迁崇阳后嗣示意图:

廷极

米调元

米漳

廷相

米灿

廷棣

以上为麻石米家长房子孙一支

(米姓二房子孙后迁本县东流大队与调查无关,故略)

米赞元

汉公

廷本

廷永

潢公

廷枢

廷杲

昆公

应生

2.传说。米“戏官”这个称呼,在当时的崇阳是很普遍的,清末汉剧“围鼓”班的创始人程瑞成曾说,米戏官叫米喜子,是汉剧的“老祖宗”。

3.遗物。当地传说,米应生原有金菩萨、象牙笏等,留传到后辈,当地许多人都见过,解放前被米善清偷到武汉卖了。至今米家还存有安放菩萨的磁座。洋澌米家还有米应生木雕坐像,着清代服装,供后人祭祀。

4.故居。米应生是崇阳麻石米家米氏三房赞元公支下第五世裔。米氏三房原居住在崇阳县白霓镇浪口村九组大白麻石米家,至米应生才迁崇阳县天城镇白泉村洋澌桥,故有麻石米家及洋澌桥米家之称。麻石米家现有大房米调元于清康熙年间所建三进两厢楼房,保存有米家各世神主牌位十多个,并有米应生木雕坐像、清代服饰(此像被省博物馆收藏)。洋澌桥米家现有米应生所建房屋,二进,雕梁图格残存,现由米应生第九代孙米铁钢守管。楼顶敬奉着米应生木雕像一座,其雕像背后有一孔。据米铁钢介绍,其孔内置有一根人参,雕像服饰为清代官服。米应生雕像共三座,一座材质是九和铜,其余两座均为木质。九和铜雕像被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坟茔。道光十二年(1832),米应生病故,遗体葬于天城镇大集山张家屋场,因修县城西外环路,于2012年挖掘,2015年迁至洋澌桥米家后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单位:崇阳县妇联

米应生(1780~1832),亦名应先,字石泉,号桃林,小名喜子,伶名喜官,大白麻石米家人。幼时,家极贫,为谋生计,入徽戏班学艺,以擅长生角称。每登台,声曲臻妙,神情逼真,倾倒四座。嘉庆四年(1799),入北京优部春台班。首次演出《破壁观书》,饰关羽,略扑水粉,包扎巾,不涂红脸,吸烟蹩气一吐而脸自红,名动京师。为春台班台柱凡二十年,即高丽、琉球诸国来朝贡或求学者,亦皆乐为结识,京中人均称米为先生。曾与汉剧演员龙德云、童德善等融合徽汉二剧为京剧,米为创始人之一。

米演出极认真,设等身大镜,对镜检查形容动作,务期妥贴。嘉庆二十四年,积劳成疾,常咯血,乃回故里。后迁居灌溪洋泗桥,设科授徒近十三载。鄂南、赣西、湘北汉剧名伶,大都出其门下。其后京都京剧名伶余三胜善学米,有“亚赛当年米应生”之誉;颇具盛名的程长庚,其关羽戏亦宗米。道光十二年(1832),米病故,遗体葬城北大集山。

文章来源: 湖北省档案馆“读档”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