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阜阳日报

天上看、地上查、掌上办……阜阳在全省率先上马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守护“百亿江淮粮仓”

“天空之眼”紧盯阜阳946万亩耕地

“颍上县润河镇振兴村村民金某乱占耕地建房一事已经办结,被占用的耕地目前已经复耕。”6月24日,阜阳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王光耀收到反馈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某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一事发生在今年5月5日。当时,金某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楼房。为了增加房屋的面积,金某在地基施工时向宅基地外侧的耕地扩展了两米左右。

工人们忙着施工时,六七百米外,一个40米高的摄像头将他们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随后,阜阳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综合监管平台的“算法”立即启动,自动识别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同步比对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很快,平台发出预警:金某涉嫌违法占用耕地,并自动完成了现场画面的抓拍和证据固定。

平台工作人员确认后,将信息派发给颍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润河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执法人员经过现场核查,确认金某违法占用了一分耕地,当即对他的建房行为进行制止。

6月14日,颍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润河镇政府,对金某占用一分耕地建造的房屋地基进行了拆除,并要求其进行复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阜阳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指挥中心

“拆除的阻力较小,执法难度大大降低。”润河镇党委委员朱少宝介绍,当地农民建造一栋楼房要花费30万元左右,如果等村民把楼房盖起来再进行处置,成本和难度都会大大增加,而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天空之眼”的使用,实现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早发现、早处置,大大降低了基层执法的难度。

朱少宝口中的“天空之眼”,就是阜阳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综合监管平台的摄像头。

阜阳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946万亩,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以不到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近1%的粮食,被誉为“百亿江淮粮仓”。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当标兵、走在前是阜阳的硬核担当。为严守耕地红线,2021年,阜阳在全省率先上马了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综合监管平台。依托遍布城乡的铁塔基站,建设了1399个视频监控点,24小时紧盯全市每一亩耕地。2023年5月,平台正式运行。

“每个高空监控点都安装有高清摄像头,能覆盖方圆2公里范围,可自动抓拍疑似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指挥中心负责人陆林介绍,平台运行后,实现了自动巡查、自动识别、自动定位、自动分析、自动预警、自动推送,构建起常态化智慧监管机制。

为及时高效处置,平台还开发上线了“阜地监管”APP。手指轻轻一点,手机就和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任务派发、举证上报、问题审核、跟踪反馈、整改处置等全过程闭环销号管理,监管记录可追溯,确保问题有整改、事事有反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阜阳铁塔施工人员在颍泉区宁老庄镇赵集村通信铁塔上安装高空摄像头。

“一套智慧系统,让阜阳耕地保护形成了人防技防协同化监管机制。全域范围内土地半日内可巡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预警,1个工作日推送到相关单位处理,责任单位限期3个工作日调查核实结束,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精准度。”陆林说,这是阜阳充分运用数字赋能、创新耕地保护源头“智治”机制的有益尝试。

天上看、地上查、掌上办……自平台运行以来,已发通报48期、提示函3份,累计下发有效预警线索750条,及时制止违法用地296宗,累计追回耕地面积381.6亩,全市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同比下降89%。通过完善的闭环办理机制,倒逼各级各部门履行监管责任,促进人民群众耕地保护意识的提升。

作为一个信息化的“中枢大脑”,平台还汇聚了影像地图、土地地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批供等海量的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在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内,除用于耕地保护,还辅助卫片执法、变更调查、土地整理等工作,实现一平台多用途;在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之外,与公安、环保、水利等部门及部分乡镇进行数据资源共享,助力“数字阜阳”建设。2024年5月,这一平台监管模式入选安徽省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阜阳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指挥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监控实时分析。

同时,阜阳还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工作专班常态化管理机制,形成以市级指挥中心为核心、高点视频监控为依托、县级监控中心为枢纽、基层自然资源和规划所为支撑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接下来,阜阳市将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以保护耕地为重点,汇总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等相关行业需求,开发相应的应用模块,为政府科学、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记者徐风光梅飞通讯员宁昕唐伟/文全媒体记者庞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