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6月26日报道世界经济论坛网站6月20日刊登题为《作为“工具”的关税、时间框架和市场:西方对中国有什么误解》的文章,作者是约翰·莱青。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人喜欢把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比作一只猫,并认为它的颜色并不重要,只要能抓老鼠就行。

最近,这只猫似乎披上了浓浓的绿色。绿色能源、绿色汽车,这是全面绿色转型的要素。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美国和欧盟采取了严厉的关税措施。

这种摩擦表明了根本性分歧。我们对市场价值的看法也可能截然不同——更不用说解决共同问题的时间框架和通用方法存在巨大差异。

陈瑞华(马库斯·赫尔曼)在帮助理解事物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是总部位于苏黎世的中国宏观咨询集团联合创始人。他的工作是仔细研究中国的官方文件、演讲和论述,为西方客户进行解读。

例如,在许多西方国家,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市场是传递价值的最佳方式。但陈瑞华说,“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它没有任何理想主义色彩,它是一个工具”。

还有时间框架。陈瑞华说,西方的计划往往围绕每隔几年举行一次的选举;而在中国,你应该考虑需要5年、10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水准。

因此,绿色技术可能并不总是提供足够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它可以是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长期目标——脱碳——迈进,不管市场怎么想。据陈瑞华说,我们现在从中国观察到的情况是“非常长期的计划”。

尽管人们经常无法理解中国人的行事方式,但全球经济却开始变得更加中国化。

通过政府干预大力推动国内行业,或许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长期特征,而美国在这方面相对是个新手。

美国并不是唯一在产业政策方面迎头赶上的国家,其雄心勃勃的努力现在集中在绿色技术和半导体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称之为“概念革命”。

在某种程度上,这有点像不得不在比赛中途从篮球突然切换到乒乓球。

陈瑞华说:“这反映了中国模式,但也可能反映了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他补充道,“如果你不完全务实,你的选项就会受限”。(编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