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孙俪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叫《小姨多鹤》,反映了日本战败后,在东北留下了不少日本遗孤。多鹤就是其中一个,她被父母遗弃,后被好心的中国人收养,长大后嫁给了中国男子。家人为不暴露多鹤日本人的身份,她生下孩子后,孩子不叫她妈,而是叫她小姨。

这部电视剧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日本人后代留在东北后的历史事实。

那么究竟有多少日本人后代留在了中国?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都从事些什么职业?这些日本人后代为何没能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伴随着侵略,日本向东北大量移民

日本人向东北大量移民,是伴随着侵略开始的。

首批日本人于1908年从神户港口乘船抵达大连,他们多为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家乡。这个时间段,日本人移民东北还只是小规模,地方也比较集中,主要是集中港口城市。

到了“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移民东北成了日本一项国策,还有一个名字,叫“拓荒团”。至此,大量的日本人(主要是贫民)开始涌向东北。日本政府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想改变东北的民族构成,达到鸠占鹊巢目的,最终完全霸占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开拓团妇女在东北

1937年全面侵华后,日本更是加速向东北移民,制定了所谓的“向满洲移民百万户”计划。

根据计划,日本准备在20年时间里,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但由于侵华战争失败,最终日本没能完成这一计划,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东北的日本人超过200多万人,其中开拓团移民30多万人。

根据统计,在苏联进军东北前夕,当时移民在中国的日本平民有一百六十万之众,还有六七十万的关东军,总共有二百多万的日本人生活在东北。

2,数量庞大的日本遗孤留在东北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迅速出兵东北,数十万关东军顷刻瓦解,缺少军队保护的日本军政、工商和开拓团民,被迫紧急撤退,向沿海集中,以期乘船回国,从而出现了百万逃难大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胜利后,在华日本人逃回日本

日本遗孤中的绝大数就是开拓团在撤退时遗留下来的。

特别是分散于吉林、黑龙江的开拓团民们,其中多为妇孺老弱。在紧急撤退中,昼伏夜行,跋山涉水,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港口城市奔逃,一些人饥寒交迫,身患疾病,途中死亡,她们身边的孩子便成了流落荒山野岭、街头巷尾、车站码头附近的孤儿。

还有的父母在溃逃中为了不让孩子病死、饿死、冻死,就把他们送给中国人抚养。

也有些日本父母为了自己逃命,把不便于携带的婴幼儿抛弃于路旁郊野,任狼撕狗扯,最终,这些婴孩被善良的中国人抱回收养。

更有甚者,当时的一些死硬法西斯分子,在溃逃中对自己的同胞实行集体屠杀,侥幸大难不死的孤儿被中国人拣回家中抚育。

被收养前,这些日本遗孤有的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有的疾病缠身,伤痕累累;有的冻饿交加,气息奄奄。

从档案材料看,绝大多数的战争孤儿在被收养时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饱尝了种种磨难。长春老人于泾回忆说:那时的长春火车站几乎全是日本人,很多人都挤不上火车,只好将孩子沿途扔,能讲汉语的就哀求中国的老百姓收养自己的孩子。

九旬的项贵臣老人说:等待逃离的日本人躺在地上,“大人也是身上都长鳞,咱瞅着是心难受,外面那蒿子棂上那小坟包,都埋的是小孩。”

但日本遗孤又是幸运的。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些遗留在中国土地上的敌国儿童并没有以暴易暴,而是施之以德,以博大的胸怀将他们收留下来。

除了这些日本遗孤,还有大量的日本女人在日本投降后,为了生存嫁给了东北男人。

这些日本女人有的是普通家庭的姑娘,有的是丈夫战死的寡妇,有的是被丈夫逃跑时遗弃的弃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