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智”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谁不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脑子灵光还懂得讨人喜欢多好。但是常言道凡事“过犹不及”,当聪明过了头“多智近妖”,便成了不祥之兆。

在中国历史上,多智近妖的人物不少,他们智谋无双,测算无遗,能看破天际、洞悉鬼神,“运筹帐中,决胜千里外”。往往凭一人之智,便可左右天下风云。这般人物最典型的莫过于俗语所云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遗憾的是,两位智者的结局终究还是让人意难平。
然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下千古美名,刘伯温却遭主上猜忌不得善终,不禁让人唏嘘。

曾经,刘伯温还未表字“伯温”时是元朝的忠臣刘基,他写下“际希世之圣明”当着高安县丞的小官,亦兢兢业业一心回报元朝的“知遇之恩”。毕竟废除了科举制度的元朝使得大量儒士失去了进身之基,而造成了“九儒十丐”的局面,这让身为汉人士子的刘基能获得县丞这般小官职,亦感受宠若惊。

然而元朝吏治的黑暗腐朽却使刘基一次次的体验到现实的骨感心灰意冷的刘基终于还是决定弃官,静待可以让他一展平生所学之才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朱元璋闻刘基之名,遣人将他请到应天,两人就天下局势一番畅谈,刘基侃侃而谈,祥陈远略十八策,为自己争取到了治国平天下的机会,成为朱元璋身边的首席谋士。

正史上的刘基或许不似野史中那般玄机莫测,却也足见他的远见卓识对明初政局的影响力。是他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剿灭陈友谅,平定张士诚,以卓越的眼光和政治家的手腕,帮助朱元璋将这个烽火遍地的国家从苦难中拉了出来,以一个崭新的大一统王朝代替了战乱与饥荒。无怪乎朱元璋将他比作汉朝著名谋士张良,称其为“吾子房也”。

对于一个文士来说,这已堪称人生巅峰了。

然而猜忌亦是因此而起。在辅助朱元璋这些年,为局势而谋划的策算在草根皇帝朱元璋眼中都成了让其心生敬畏的玄术。鄱阳湖海战中,朱元璋坐镇主舰督战,刘基突然拉住朱元璋让他赶紧弃船。朱元璋前脚刚撤离,一发炮弹就打中了主舰。心有余悸的朱元璋问刘基如何做到未卜先知的,刘基却一脸深奥地以五行玄术搪塞换得了朱元璋的敬畏。

而此时炫技换得的敬畏,则成为了日后的祸根。对于帝王来说,无法理解掌控的力量便是不安定的因素,起于微末的朱元璋又素来审慎,不免对刘基心生忌惮。再说了,堂堂大明天子怎能容忍任何人以玄术掌握他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登基后的朱元璋疑心日渐增强,而他首当其冲怀疑的对象就是丞相李善长。当朱元璋准备撤换李善长时找到刘基询问,但刘基是反对的,对他来说李善长资历老,又练达善调和功勋大臣之间的矛盾。
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刘基的意见并不重要,撤换李善长这件事他心意已决,便直接提出了三个人选。但是,这三个人员又一一被刘基否定了,这就让朱元璋相当不快了。朱元璋不耐烦的对刘基说:我选的人你都看不上,不如这宰相你来做好了?事到如今刘基才惊觉自己犯忌了。虽说事后朱元璋也认为刘基对三人的评价确实到位,且见解高过他一筹,但这并未为刘基换来更多的信任,反而增加了朱元璋对他的疑忌。

在帝王面前显露才智,毕露的锋芒往往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历史上很多功高震主的聪明人多会选择隐藏锋芒,甚至自污以换取帝王安心。正如秦国大将王翦战前求良田宅邸,示君王以贪功图利来消除帝王的猜忌,这何尝不是存身的智慧。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范蠡帮勾践完成灭吴大计后不贪恋功名,泛舟逍遥江湖;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后,托病闭门,过上了淡泊名利的生活,塑造了明哲保身的典范,流芳千古。

而刘基虽多智,多智近妖而不知收敛锋芒,终是不详。

毕竟人这一生智计固然重要,但不可缺少智慧。将有限生命和智力融入到相对无限的大众使命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