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虽然是超大城市,但有70%的国土面积在乡村,210多万常住人口在农村。这些村庄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邻,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如何释放城市资源优势,激活农村发展动能,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武汉市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把握“超大城市近郊乡村”特点,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实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计划,积极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路子。该计划突出党建引领、城乡融合、示范带动、整体提升,以组织体系健全完善、骨干队伍素质过硬、人居环境品质较高、乡村治理效能显著、联农带农富农成效明显、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为标准,预计每年建设100个、三年建设300个先行村,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

抓牢带头人队伍建设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凡是发展得好的村,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近年来,虽然村干部报酬待遇提高了,但抓党建、优治理、促发展的能力还没有跟上。

武汉市围绕“双好双强”标准,打好“招贤、访贤、请贤”组合拳,多渠道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生等对象中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依托武汉社区学院和各级党校,建立市级示范训、区级重点训、街乡兜底训培训体系,每年选派300名村干部到发展强村、涉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跟班实训;推行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经营绩效挂钩,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黄陂区每季度举办“木兰先锋大讲堂”,组织115名村党组织书记上台晒实绩、比创新、做比拼,带动提升其他村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新洲区选派1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浙江丽水开展为期15天的跟班实训,专题学习“强村公司”“共富工坊”等实践经验。

抓活农村人才队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在村里大多是“38、61、99”队伍,“七个党员八颗牙,个个都是白头发”的现象较为普遍。

武汉市聚焦乡村振兴“人从哪里来”的现实问题,多渠道引才、育才、用才,着力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持续开展“在外能人大走访”,打好“政策牌”“乡情牌”“政治牌”,发动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助力乡村振兴。将农业作为专项纳入“武汉英才”,强化“靶向式”培养、“订单式”供给,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百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千名新型职业农村、万名农村实用人才。

如江夏区组织60余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且对电商直播感兴趣的青年农民,开展2024年青年农民电商直播培训班,多措并举育强育好“新农人”。蔡甸区用好辖区星光村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定期举办乡村人才培训班、技艺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一批懂农爱农、擅农务农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

抓实村集体经济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目前,武汉市仍有不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不足10万元,城乡差距较大。

武汉市立足“超大城市近郊乡村”特点,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释放城市发展优势,聚合农村发展资源,推动城乡互联互通、互赢互融。在全国首创“国企联村”行动,引导24家国有企业、34家优质民企结对105个农村联合党委,形成特色种植、民宿旅游等产业项目。实施“村社共建”计划,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站、城乡连心馆,搭建农产品“出村进城”供销渠道。

蔡甸区选取黄虎、梅池2个村,率先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着力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江夏区以“单村组建、多村联建、村企联建、街村联建”等模式建立23家强村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培育发展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联农带动成效好的产业项目。

抓细乡村精细化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正在经历从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转型,乡村治理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粗放的治理模式,做到“精准精细”。

武汉市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着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机制和载体,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自治实践,推行党组织领导的“五步议事工作法”,常态化组织湾场夜话、村民说事等活动,以“时间银行”“家庭积分”等措施,引导村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完善法治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好“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推动民情在村组掌握、服务在村组开展、问题在村组解决、矛盾在村组化解;提升德治水平,加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常态化组织各类邻里互助和爱心公益活动,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蔡甸区全覆盖成立村民议事协商会,依托“咵天亭”“荷里议事”等平台,组织村民有序开展民主协商,实现邻里一家亲。黄陂区打造全国道德模范孙东林等20个“一街一品”个人品牌调解室,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赵雯 欧阳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