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图片来源中新网

“纪念张飞诞辰1855周年座谈会”“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诸葛亮仙逝1790年座谈会”……近年来,各地扎堆举办“纪念古人”的学术会议,其五花八门的名头引广大网友质疑。在阵阵反对声中,一些相关会议最终走向“流产”。

“纪念古人”的学术会议是否有必要“隆重召开”?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一场学术盛宴中,专家学者阐释最新的成果、发表最独到的见解,于思想碰撞中走进古人、遇见智慧,助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问题是,以上列举的学术会议“歪了楼”——热衷“傍名人”,以致只有噱头没有看头。比如,仅“白帝城托孤”这一典故就要专门研讨,那灿若繁星的中华传统历史典故是否都需要“来一遍”?再比如,一些会议拟定的纪念年份有零有整,是否意味着古人们可能会被“循环”研讨?种种“槽点”,不一而足。

更进一步,过多过滥的类似会议不仅于古人不敬,更是对学术严肃性的消解。以“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例,组织方开列的选题方向可谓丰富多元:刘备托孤的文化意蕴及现代价值研究、刘备托孤的人才思想研究、刘备托孤相关史事研究……宏大主题下,任一研究方向都是一门学问,都需要下大功夫研读史料、提升能力。正因如此,公众不免质疑学术研讨会的成效——宽泛的议题设置,能否让某一选题被严肃探讨、充分辩驳,从而真正实现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不得不提的是,主办方从古人“入手”举办学术研讨会,重要目的是挖掘、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地方知名度。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火出圈”的知名度可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然而,一旦有机构剑走偏锋,错把学术会议变成捆绑营销的噱头,就很容易招致舆论反感,从而走向事情的反面。殷鉴不远——此前各地轮番上演名人故里“争夺战”,甚至出现诸如争抢“西门庆故里”的闹剧,给公众留下了负面印象。再好的历史牌也经不起烂打,“傍名人”政绩思维要不得。

此外,官方为“噱头会”“背书”的行为亦需要引起警惕。梳理不难发现,有些办会单位与某些政府部门“沾亲带故”。为此,公众不免思虑一系列关键问题,诸如办会经费来自何处、办会审批流程是否合规。而任何经不起推敲与追问的细节,都有可能伤及政府公信力,甚至对行业和地方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扎堆的“噱头会”当休矣!去年8月份,文旅部、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规范论坛活动举办主体、名称和内容”。落实主管主办责任和行业监管职责是一方面,持续培育高质量文旅产品是另一重要方面。须知,“内容为王”才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关键,“硬蹭流量”的研讨会毕竟影响有限。(完)

作者/静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