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思虑过重,病倒在五丈原军营中。

弥留之际,蜀汉后主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诸葛亮方才明白,原来这个皇帝并不傻,而是大智若愚。

那么,刘禅问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诸葛亮大梦初醒?而“扶不起来的阿斗”,真的如世人所说的那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帝城托孤·】——»

公元219年,当魏蜀吴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关羽却大意失荆州,随之败走麦城被杀。

刘备闻讯悲愤交加,他急切想要为关羽报仇,于是,不顾丞相诸葛亮和文武大臣的竭力劝说,一意孤行决意讨伐东吴。

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后亲率30万大军出征,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迅速打到了夷陵,也就是湖北宜昌之地,并在猇亭扎下大营。

此时,东吴大都督陆逊以积极防御战略之术,用拖延方法与蜀兵进行对垒,战事胶着接近半年。

当时正值酷暑之际,眼看蜀军热的斗志全无,再加上粮草陷入困顿,刘备心急如焚,便冲动的让水军全部上岸,然后在数百里狭长地带扎营安寨,扎下将近百座大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此情形,机敏善断的陆逊又想出奇招,采用火攻战术,火烧连营七百里,令蜀军猝不及防。

猇亭之战,刘备溃不成军,连夜仓促出逃,一路狂奔到了奉节白帝城。由于他冒雨行军,又加上急火攻心,最终一病不起。

公元223年,刘备因病情加重,命在旦夕,他自知时日不多,便急召诸葛亮等重臣来白帝城,交待托孤之事。

对于古代帝王来说,托孤犹如下赌注,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情。如果托对了人,帝业终将延续;托错了人,江山必会易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当时没有庶子,嫡子三人中,长子刘禅虽已17岁,却资质平平,德才不佳,实在难以独撑社稷全局。

于是,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这个他一生中值得信赖的人。

众所周知,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可谓“鱼水情深”,二人因有共同的政治见解而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已经成为千古佳话。

想当初,刘备势力单薄、举步维艰,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圣君风范。

而诸葛亮当时隐居隆中,静观事变,看到了刘备的“仁德爱民”之心,于是决定辅佐贤主兴复汉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与诸葛亮各具慧眼,彼此选择了对方,二人的珠联璧合,也使得蜀汉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由此,刘备在自感时日不多时,首先就想到了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延续帝业。

当诸葛亮来到永安宫时,刘备已气若游丝,他挣扎着虚弱的身体,泪流满面地对诸葛亮说:

“蜀国能有今日,全靠丞相辅助,如今我沉疴已久,已经快不行了,你的贤能才得是曹丕十几倍,蜀国社稷就全仰仗你了。以后太子刘禅有为,你就尽力辅佐他,如果无为,你就废黜刘禅另立皇帝或者直接继承帝业。”

这绝对是刘备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也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显出君王的一种英明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话一出,诸葛亮潸然泪下,他急忙跪拜谢恩:

“皇上,我一定尽力辅佐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这种君信臣、臣忠君的关系,在历朝历代实属罕见,是古往今来最令人垂范的美好关系。

刘备招见了诸葛亮后,又给太子刘禅下了一道遗诏,嘱咐他“父事丞相”,就是明确诸葛亮的相父地位,让刘禅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

公元223年4月,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不久太子刘禅继位。那么,这个蜀汉新主与诸葛亮又会是怎样的君臣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