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国内车市在4月底北京车展和各地促销政策的加持下,汽车销量环比、同比均实现小幅度增长。其中,新能源车产销更是延续增长态势。

具体看来,5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94万辆和9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9%和33.3%。渗透率方面,当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44.2%,较去年同期提升10.2个百分点,零售渗透率47.0%,较去年提升14个百分点。

而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水涨船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显示,5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为56.2GWh同比增长12.9%。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248.8GWh,同比增长24.0%。

装车量方面,5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39.9GWh,同比增长41.2%。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10.4GWh,占总装车量26.0%,同比增长14.7%;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29.5GWh,占总装车量74%,同比增长54.1%。

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160.5GWh,累计同比增长34.6%。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机量51.1GWh,占总装机量31.9%,累计同比增长34.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机量109.3GWh,占总装机量68.1%,累计同比增长34.6%。

从2021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凭借较低的成本以及较高的安全性,市场份额连续超越三元锂电池,到2023年占比已超过2/3。去年,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占率创新高。年累计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累计同比增长42.1%。这一趋势在今年前5月得到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力电池市场规模方面,当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共有3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增加3家。排名前3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装机量分别为17.29GWh、11.42GWh和3.00GWh,三家装机量共计31.7GWh,占当月总装车量的79.5%。

1-5月,共计有4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了增加5家。排名前3的企业依然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装机量分别为17.29GWh、11.42GWh、3.00GWh,三家装机量共计124.8GWh,占前5个月装机量的77.7%。

而当把排名视角放大,5月前10位累计装车量则为38.6GWh,占总装车量的比例更是达到了96.7%。排名4-10名的企业分别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正力新能、瑞浦兰钧、LG新能源;1-5月,前10位累计装车量为154.3GWh,占总装车量比为96.1%。

从销量占比中不难看出,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格局呈现出相对稳定和马太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依旧稳居前三。其中,宁德时代以43.11%的市占率排名第一,比亚迪的市占率为27.21%,中创新航市占率为8.49%,前三名市占率接近80%,而排名前两位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计市占率超70%。

另外,在单个企业的“贡献值”上,5月宁德时代位列排行榜首,装机量为17.29GWh,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3.87%;排名第二的比亚迪,装机量为11.42GWh,占比28.97%;第三名的中创新航装机量为为3.00GWh,占比7.61%。1-5月,宁德时代装机量为74.26GWh,占比46.73%;比亚迪为39.80GWh,占比25.05%;中创新航10.73GWh,占比6.75%。

显然,从去年至今,企业排名依然没有变化。无论是月度还是累计排名,前5名的地位稳如泰山,除了前三名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四五名分别为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虽然还是动力电池市场的头名,但市场份额却在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宁德时代市占率为48.2%;2023年,这一数据为43.11%,同比下滑了超5个百分点。甚至在去年的月度排名上,宁德时代市占率几次失守40%。好在下滑的趋势有所缓解,今年5月,宁德时代市占率为43.87%;1-5月,市占率为46.73%。

宁德时代的下滑,除了在过去几年里受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供应受限的影响外,友商们的挤压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排名第二的比亚迪。2023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27.21%,同比增长3.76%,与宁德时代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1-5月,我国半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实现装车。配套电池企业分别为卫蓝新能源,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和中科海钠。其中,1-5月,半固态电池装车量1621.8MWh;钠离子电池装车量1.5MWh。

另外,在出口方面,5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为9.8GWh,环比增长8.9%,同比下降13.1%。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46.9GWh,累计同比增长2.9%。

不过,虽然动力电池装机量处于增长的状态,但行业产能过剩已是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装车量的两倍,产量高于市场需求,这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言,是个逃不过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