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国画工作团开创了两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张晋、张文俊为代表的江苏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祖国山河新貌的中国画新作品。新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新金陵画派”也由此诞生。

新金陵画派完成了中国画为时代服务的重要课题,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抱石 《镜泊飞泉》

发端:穿山越岭,壮丽河山尽收画中

著名画家徐建明在2010年10月30日《新华日报》署名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看新金陵画派》中表示,江苏地处长江下游,人文资源丰富,自元代以后,多数的山水画家都生活在这一地区,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域富饶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市井商业发达,成为产生优秀画家的温床,也具备了画派产生的必要条件。

娄东画派、扬州画派、松江画派、海上画派和吴门画派都是位于江苏、上海一带的画派,这些画派在中国画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中国画能不能表现新中国的社会新貌,能不能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国画家们面临的新课题。

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省国画院成立后,来自全省各地的画家们感到自己的作品缺乏时代气息,特别是有成就的老山水画家习惯于传承先辈风格,着重笔墨技法,大都是在室内写画,有功力而不新鲜,很少能体现时代精神。

江苏的画家们决定走出去,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同年9月起,以傅抱石为团长,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为主将的江苏省国画工作团前往六省十余市进行了两万三千里写生,历时三个月,一路上边走边看、边想边议、边写生边交流,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壮丽的山河、新鲜的感受、激动的情怀产生了一批新作,无论题材、境界、笔墨都焕发着新意。”著名书画家萧平表示。一批既有传统笔墨又富时代精神的山水画新作,喷薄而出。

1961年5月2日,北京帅府园中国美协展览馆人头攒动,学界泰斗、画界精英纷至沓来。这一天,展馆展出了150幅来自江苏画家的作品。这场“山河新貌——江苏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在此后数十年间对中国画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此,“新金陵画派”崛起为新中国代表性画派之一。

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赵启斌说,在江苏国画工作团壮游两万三千里以后,新金陵画派(江苏画派)作为画派群体,又不断到各地进行写生创作活动,如钱松喦、亚明、魏紫熙、宋文治、丁士青等八位画家在苏州、无锡、宜兴等地写生,钱松喦和亚明、余彤甫、丁士青、宋文治、魏紫熙、张文俊同赴黄山写生,张晋、张文俊赴三峡、峨眉写生,傅抱石陆续在东北地区、浙江杭州、江西井冈山、江苏茅山等地写生,以及江苏省国画院每年春季组织的两至三个月江苏各地的写生……新金陵画派的创作活动进入全盛时期。

内涵: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如果说明末清初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画派代表了当时文人画的创新思潮,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新金陵画派的崛起和兴盛则深刻地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时代内涵。

傅抱石在《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一文中说:“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

根据绘画创作需要,傅抱石积极吸收西洋绘画、日本画的绘画要素,将其融入到中国画创作技法中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表现语言。他独创“抱石皴”,是中国传统画笔法自“卧笔侧锋”之法后第二次重要突破。傅抱石不仅用笔尖笔腹作画,还在运笔时加大力度,利用笔根及散开的笔锋横挥竖扫、信笔挥毫,把毛笔的性能和潜力发挥到极致;其破笔乱皴之画初看似粗头乱服,不守规矩,然而线条在痛快淋漓间又含蓄微妙、乱而有法,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新金陵画派画家不断突破传统笔墨的束缚,开始重构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体系,大量的新笔墨语言出现了。赵启斌表示,钱松喦创造“黄土高原皴”“老岩勾勒法”,宋文治积极引入泼彩法进行山水画创作,将新的绘画技法作出了创造性运用,拓宽了新金陵画派的笔墨范式,丰富了新金陵画派中国画创作的表现语言。

在绘画题材上,新金陵画派注重反映“祖国建设新貌”“革命历史纪念地”“大自然风光”“毛泽东诗意画”等新主题的深入拓展,使该画派彻底走出了自我的限制和束缚,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和新笔墨风格语汇的创立者。

赵启斌说,新金陵画派画家为20世纪下半期提供了最富有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的绘画艺术新形式、绘画笔墨新语汇和新绘画风格类型。在中国画推陈出新的历史进程中,新金陵画派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表率作用。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