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真是个不太平年!东北雨水多,南方闹洪灾,中原有旱情,真是对应了一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我们黑龙江这边马上进入7月份,大多是阴雨天,雨水饱和庄稼不爱长,个别地方地还被淹了。看新闻报道,南方多地出现大暴雨引发洪灾,而山东那边温度异常,今年高温天达到35度以上,河南中原地区前阵子又遭遇罕见干旱天气,地都干到裂开了。在东北5,6月份下冰雹,农作物刚长大一点就接受了冰雹大风冷空气的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地区,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地区,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地区,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地区,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真真是对应了一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谁能想到黑龙江都已经快进7月了,竟然早晚还在穿长衣长裤,雨天还要加个外套,街上大中午的穿短袖短裤裙子的都很少,都说东北入夏失败,一点没错,今年夏天东北真是太凉快了!

极端天气频发,说明了什么?

极端天气频发,这一现象的背后,无疑揭示出了我们与自然界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端天气频发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能量平衡,还使得大气环流、海洋环流等自然系统出现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极端高温等,便是这些异常现象的直接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端天气频发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我们不断地开采矿产、砍伐森林、修建大坝等,这些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城市化进程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成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必然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端天气频发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暴雨、洪水等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正常运营。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则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等问题,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威胁。这些影响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要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需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还需要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端天气频发是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最近国内的天气已经变得格外的燥热,不少地区已经达到了39摄氏度以上,比起往年来,这里的温度要高很多,毕竟南方是酷热湿润的,而北方却是酷热难耐。但是,现在还没有到夏至,说明夏季还很远。而这个时候,温度已经很高了,大家都在担心夏天是不是真的会很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仲夏被称为"三伏天"。要知道,三伏天可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节。但这还不是三伏天,温度都高达39摄氏度,这意味着这一年的三伏天,温度至少要超过40摄氏度。真的假的?这一届的伏天会是哪一年?特征是什么?这三天是不是很热啊?事实上,这句俗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六月举办。

正所谓“三更至至”,这一入伏日期,是依据中国古代《太阳历干支纪年》所载。

在传统的干支历中,伏时常以夏至为始,三次"庚日"之后,即为初伏;再之后,便是中伏,"庚日"之后;秋季刚过,"庚日"已过去。立秋后首次"庚日",即为伏天之末。"庚"在天象图上显示为"庚日",每一庚日为十天。因此,初、末伏的间隔是10天,而中伏因为夏至和立秋,所以庚日的天数没有固定的规律,即中伏的时间长短不一,长则20天,短则1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年,又是阳历六月二十一日,所以,这一年的入伏日期,也就定在了阳历七月十五日,庚辰日,也就是辛未月。如此,便定下了三天伏天之期。其中包括:

第一次埋伏,从7月15日到7月24日,一共10天。

从7月25日到8月13日,共计20天的半程旅行;

伏天:八月十四日到八月二十三天,共计十天。

伏天之日,为"长伏"。六月的伏期有哪些特征?老人说,这是一场迟来的瘟疫。

民间有一种说法,即一年之始于阴历5月,则称"早年";若一年的开端恰巧在阴历6月,则该年被称为"晚年"。前一种和后一种情况下,对未来气候的预测有很大区别。

通常,初冬的时候,夏季会更凉一些;夏末的夏季,一定会很热。这一点可以从俗语中得到。

一、伏击开始、冷袭、伏击战结束后、热毙的奶牛

这是一条俗语,意思就是说,入伏得越早,天气越好,越凉快,越不会那么炎热;但如果进入伏期太晚,那就是高温,牛都会被烤熟,也就是说,入伏越迟,进入伏期越迟,到时候就越热。

其次,埋伏是在下雨的时候进行的,而埋伏的时候又是干燥的。

这是一条俗语,预示着进入伏期的提前,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有一场大雨,而这场雨,将会一直下到伏天,所以接下来的三天,温度都不会很高。这一次是伏天,雨水不多,而且天气炎热,有可能会有旱灾。

所以,今年的“立春”是阴历六月份,人们起床的时间要迟一些,所以,按照农谚说,这个“热天”会更热一些。此外,今年的热天还属于"长伏",因此,夏季将持续时间更长,也将更加炎热。

另外,根据气候中心的监视,厄尔尼诺可能会在今夏到来,这将使酷热的气候变得更加严重。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已经成为了每个夏天的标准。

不管怎么说,伏天已经快到了。不管是传统的运算方法,还是民间谚语,亦或是气象预报,都显示今年伏季将非常炎热。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早做好防暑、抗旱的准备,避免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