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氏家训》书页

被后世誉为“古今家训之祖”“家教规范”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根据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及治学经验,写给子孙后代的二十篇告诫。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对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涉务篇中告诫子孙:为人处世,不仅要勤勉学习,有“薄伎在身”,也要经世致用,立身行事要重实学,涉世务,不虚谈,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用之材。

颜之推强调真才实学、应世经务的重要性,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颜之推出身于士族家庭,二十岁步入宦途,经历坎坷,饱尝离乱之苦。他历经侯景之乱、江陵之破、北齐覆灭、隋平江南等重大事件,三次被俘,在颠沛流离中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在政权兴衰起灭频繁、动荡离乱之下,颜之推总能得到别人的赏识、举荐,多次担任皇帝、太子的侍从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既有杰出文学才华、学识素养,又能应世经务,办事干练。

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却又轻视教育。在南朝梁,士族子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日益腐朽。他们耻于从事农商事业,缺乏手工技艺,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只能写出自己的名字,终日饱食醉酒,无所用心,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战乱发生后,政权更替,这些贵族子弟便显露出羸弱的本质,无所作为,“兀若枯木,泊若穷流”,在兵荒马乱之中颠沛流离,最终为历史所抛弃。

颜之推目睹南朝梁士族的兴衰,从中得出了为人处世既要“重实学”,又要“涉世务”的深刻教训。他告诫子孙后代,“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遇到艰难险阻,只能反求诸己,不断修养自己的品行,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得以自资。因此,颜之推说,“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他教育子女,在勤勉读书的同时,要向劳动者求学,不仅学习他们的德行和各种劳动技能,也要深入了解社会生产的实际情况,真正融入社会,增长见识。

年少时的颜之推曾经是南朝梁湘东王萧绎的弟子,萧绎讲论玄学,废寝忘食,以夜继朝。当时的玄学思想,要么是逃避现实的夸夸其谈,要么是宾主之间清谈雅论。对于颜之推而言,虚谈非其所好。他认为,这样的玄学教育必须被抛弃。“重实学”是“涉世务”的前提,读书学习之目的不是成为难于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迂腐浅陋的空谈者,而是成为学以致用的治国人才。

颜之推提醒,有“真才实学”还不够,因为有的人虽有才学,却只会凭借高谈虚论,取悦人主,终究无益于事。为此,他提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告诫子孙要结合社会实际,知稼穑之艰难。

在《颜氏家训》的训示之下,颜氏子孙在才学、操守、为政方面多有惊世表现。颜之推的儿子颜思鲁,因学识文采受到人们的称许,武德初年曾任秦王府记事参军。颜思鲁之子颜师古,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训诂之学,是唐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所注释的《汉书》等,广为流传。隋文帝仁寿年间,颜师古由尚书左丞李纲推荐,被任命为安养县的县尉。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轻体弱,因而问他:“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如何能担当此任?”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师古到任后果然以办事干练、治理有方而闻名。

此外,还有安史之乱中忠贞不屈、以身殉国的颜杲卿,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颜氏族人在诸多领域因成绩卓著而永载史册,足以证明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

《颜氏家训》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明朝袁衷称赞:“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清代学者王钺认为它“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也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其中“重实学、涉世务”的思想内涵,更是值得今人好好学习与借鉴。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