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工程,据统计,202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44亿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拥有超2100万人口的成都,如何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生活垃圾怎样变“废”为“宝”?城市中的垃圾站,如何做到更便捷?

6月26日,第5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以下简称“环博会”)暨2024西部生态环境创新技术大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拉开帷幕,环博会吸引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的359家环保企业。在26-28日期间,环博会还将集中展示水与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与检测等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的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及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环博会5、6号展厅连接厅,一座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在成都,‘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今年累计回收了约1470吨的垃圾,目前已在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街道、金牛区朗润路等点位投放30余家门店。”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传部专员杜丽婧介绍,“具体而言,市民可以将纺织类、玻璃类、塑料类、金属类、废纸类等垃圾进行分类,通过门店的‘碳中和计量仪’对回收物品进行称重、实时计量、预测碳抵消碳中和量,并生成二维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描二维码,市民就能获得现金和碳积分奖励,“其中,获取的碳积分可以在‘碳拾光’平台以及成都‘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兑换景区门票、公交卡等日用品,进一步调动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杜丽婧表示。

市民在前端进行分类,经过处理后的垃圾,还有哪些妙用?“在后端,垃圾会经过分选、拆解、破碎、打包,根据原材料的类别重新处理、再生产。”杜丽婧介绍,“我们还设立了‘碲化镉’发电玻璃拼装而成的碳拾光绿电小屋,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其中,部分‘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原材料,就可以从回收的垃圾中进行提取,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环保自循环体系。”

事实上,让垃圾变“废”为“宝”,成都已有不少社区、街道正在实践。位于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的芳草静脉家园,就让厨余垃圾“摇身一变”成为飞机燃料。

“去年1月,芳草静脉家园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垃圾分类一体化中心,辖区内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以及大件垃圾都会在这里‘集合’。”芳草静脉家园运营方高建环卫公司管理人员傅江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针对厨余垃圾,芳草静脉家园装配了一套油水渣三相分离减量工艺的处理设施。“通过就地处置,辖区内厨余垃圾有效减量率65%,其中油脂分出率3%、水分分出率62%、剩余固渣率35%。每吨厨余垃圾通过处理后,能够得到约30公斤毛油,65公斤左右蛋白质饲料,150公斤左右的虫粪有机肥料,转化率达到约25%。”傅江介绍,其中,毛油还可以提炼成工业润滑油和生物柴油添加剂,驱动万里高空的飞机载客飞行。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