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超”,是足球爱好者对杨浦足球超级联赛的“昵称”。杨浦的这项传统赛事老少皆宜,无论是“10后”还是“60后”,都能在“家门口”拥有一片尽情驰骋、切磋球技的绿茵场。李强连续八届带领“上海我来”队参加“杨超”,虽然他和队友们都不再年轻,但出于对足球的热爱,他们坚持每周上场训练。“‘杨超’的魅力,就在于把一群热爱足球的人聚集在一起。”李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夏,“硝烟四起”的欧洲杯、日益临近的巴黎奥运会,让体育、运动、健身“热”出新高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约1.4平方米;年均举办400余场赛事活动,吸引近20余万人次参与……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积极拓展体育健身新空间,为居民群众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促进“体商文旅学”无缝衔接与创新融合发展。近日,在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交流活动上,杨浦作为首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代表,分享了经验做法。作为生活秀带,杨浦如何打造“体育后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健身去哪儿?“家门口”!

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集聚了多个头部企业园区,是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日前,在这里奋斗的创新人才拥有了一个“运动后花园”——位于平定路南端江畔的杨浦滨江运动公园正式启用。

公园拥有两片标准室外网球场、一片标准室外篮球场和一个滑板碗池,明艳色彩结合肥皂泡元素,与周边的“皂梦空间”形成呼应,融入滨江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心城区往往面临空间资源稀缺、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难题,杨浦通过加大供给力度、提升治理能级、完善服务体系,实现了体育健身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健身步道、市民运动球场等多样化体育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约1.4平方米。

居民谢女士刚退休不久,听闻“家门口”新开了一家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离家不过5分钟脚程,她马上就办了年卡,每天去运动1小时。“这是一桩实事,健身房开在小区附近,我才能坚持下去。”

谢女士口中的“健身房”,是颇受居民好评的四平社区市民健身中心。中心内,适老化跑步机、等速上推下拉训练机、律动平台等应有尽有,还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旁提供专业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高品质的运动健身场所“遍地开花”,专业服务“触手可及”,是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应有之义。

2023年,区体育局超额完成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新(改)建50个(其中市级40个、区级1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4条市民健身步道,3片市民运动球场,3个市民健身中心,2个市民健身驿站,1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区(运动)健康师跨越山海,“杨浦模式”如何惠及更多人?

说起社区(运动)健康师,很多杨浦居民都不陌生,因为他们在“家门口”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就能与这些“专业陪练”一起健身。杨浦区医保局、区卫健委、区体育局联合上海体育大学,已经推出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3.0版,覆盖范围更广,运动处方更具针对性。

不仅如此,前一阵,杨浦的社区(运动)健康师还跨越山海,来到三明市,成为推动当地健康医保事业发展的一支创新力量。杨浦、三明“健康医保创新实验室”落地三明市,这是杨浦区医保局和三明市医保局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旨在主动推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好满足当地群众更高层次的健康管理与生活品质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同开展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共同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共推医保商保融合发展,是双方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三个方面。

杨浦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来到三明,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以三明建设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为契机,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重点培养一批掌握体医融合理论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发挥科学运动在健康促进、慢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发挥三明全国首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推广基地资源优势,探索杨浦模式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和配套的定点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激励机制、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以“三明普惠医联保”的发展和杨浦作为上海市区医保数据联动试点区为契机,共同研究适合当地的健康商业保险产品等,促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功能互补……

这个两地“联合署名”的“实验室”,将让健康医保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

“体育+”加出了什么?

日前,杨浦足球超级联赛八人制足球赛火热开赛,共设置青少年、高校男子、高校女子、社区、企事业单位、老年6个组别,年龄跨度从8岁至70岁。

虽然“上海我来”队在首场比赛中以0:1惜败,但队长李强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一场属于我们足球爱好者的盛会,我们每年都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超”不仅吸引资深球员年年参赛,还吸引了不少“新人”慕名而来。邵信楠首次参赛,就攻入关键一球,助力杨法联队赢得首场小组赛的胜利。他告诉记者,杨浦的足球氛围十分浓厚,每周都和同事过来练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成为“体育生活目的地”?杨浦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新格局。

紧盯对手,伺机而动,一摔制敌,现场传出阵阵喝彩声……5月,2024年上海市青少年摔跤锦标赛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全市的476名青少年选手一“跤”高下。最终,杨浦代表队摘得团体总分第一的桂冠。

赛后,杨浦代表队教练员赵斌坦言,今年杨浦共有98名选手参赛,虽然获得团体第一,但在比赛中,仍然存在年轻教练员指挥失误,对规则理解不够透彻,运动员靠力量取胜,技术、意识有待提升的问题,这些都是今后要重点加强的地方。“对年轻选手来说,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吸取教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在下一场比赛中有所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80后”“90后”家长意识到体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培养孩子一项运动特长。

2023年9月,上海市杨浦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在区少体校揭牌成立。杨浦区政府与上海体育大学围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放大体育高校人才、资源溢出效应,助力青训中心建设。除了共同制定青训中心建设方案,上海体育大学还以青训中心运动员为科研课题研究对象,研究科学提高青少年竞技水平的新理念、新方法。

优秀的体育苗子需要“发现的眼睛”,更需要“成长的路径”。杨浦还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引进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优秀学生运动员的施行办法》,探索实施体育特长学生灵活学籍、激励保障等制度,为优秀苗子的成长发展打通“绿色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届“杨超”首次设置青少年组。赛事负责人闫亮介绍,本届参赛规模再创新高,共吸引50支球队、近1500名运动员参赛。“今年首次设置青少年组,希望通过赛事平台,为中小学、高校足球队输送人才。”

从单纯看到看懂、再到积极参与,如今,运动健身早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激发城区活力,杨浦不仅打造“韵动杨浦·秀出来”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体系,还在体育领域“做起了加法”。体育引流搭台、商旅融合唱戏,是杨浦近年来的创新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在4月的2024易跑·森林越野半程马拉松中可见一斑。这场赛事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地区的4300余名跑者参与。

“比赛开始前,我们特地到共青森林公园熟悉场地,顺便去万达领取赛事包。”来自江苏南通的于先生趁着参加比赛的机会,和妻子一起游杨浦。于先生说,他的大学时代就是在杨浦度过的,毕业后回家乡创业,多年后重返“故土”,惊叹于杨浦城区面貌的巨变。

赛事之“热”,促成了“文旅热”,自然也促成了“消费热”。本次赛事,五角场商圈的合生汇为参赛半马的选手提供了1000份线下消费券,万达则为所有参赛选手提供5000份线下消费券。

施女士上午跑完马拉松,下午就在合生汇用餐、消费,“正好有消费券,优惠力度蛮大的,成人配镜打5折,到这里吃饭就顺便用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国家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杨浦的“体育+”加出了什么?显而易见,这道题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未来,文化、体育、商业、旅游这“一家四口”如何进一步释放引流效应和辐射效应?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智慧体育”又将走向何方?在生活秀带,我们拭目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张辰霏 奚宇轩

图片为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