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4日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

王焱教授团队成功为

一名高龄老人植入

新型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

为全省首例

也是全国首批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之一

两次突发晕厥 一度心脏停跳

新型起搏器来“救急”

起搏器被喻为心脏备用“小马达”,它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能自主识别心脏电活动情况,并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肌,从而带动心脏跳动。

此次接受这款新型起搏器植入的是73岁的应大爷,他曾两次在骑行时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检查发现老人心动过缓,最慢心跳每分钟仅37次,甚至出现心脏停跳的情况,最长停跳时间达5秒。

据介绍,人体的正常心跳为60-100次/分钟,如果低于40次/分钟,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晕厥。

经厦心电生理团队评估 ,老人急需植入起搏器提供“动力”,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心王焱教授率团队开展全国首批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除了有心跳慢、房颤等心脏“电路”方面的问题,老人还患有冠心病,需要进行抗凝抗栓的药物治疗,“老人家比较瘦,如果植入传统的有导线起搏器,起搏器囊袋破溃、导线磨损,引起感染的风险较大。”厦心心内科主任医师蔡彬妮表示,“新型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的出现,让他有了更好的选择。”

比7号电池更小巧

寿命更长还能微创回收

据了解,传统的起搏器约为手表表盘大小,通常埋植在上胸部的皮下,导线通过静脉到达心脏。

导线顶端的电极固定在心脏的内侧面心肌上,刺激心肌产生收缩,患者虽然看不见,但基本能摸得着设备。

新型起搏器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起搏器不同,本次植入的起搏器体积小、重量轻,大小仅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比7号电池更小巧、更纤薄。

它通过螺旋固定机制直接连接到心脏的内表面,如同螺丝钉一般植入在心脏组织中,无需植入导线,患者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且其电池寿命长达12年以上,如果需要改变治疗方式或者将来要更换该系统,还可以微创取出该设备,实现可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起搏器(左)与新型可回收无导线起搏器(右)的对比。

蔡彬妮介绍,“这种起搏器植入不需要在胸部切开切口来制作起搏囊袋和植入导线,操作更简便、微创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缩短,也减少了患者出现潜在的导线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没有导线,患者也可以更加自由地活动。”

最终,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手术,这枚小巧的新型起搏器成功植入应大爷的心脏里,老人的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显著改善,心脏重新恢复了活力。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廖小勇

通讯员:刘云芳

编辑:小枫、菲菲(见习)

审核:黄美辉、陈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