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循着洞庭南路历史文化地标去打卡

陈丽虹

岳阳自古文化繁荣,人文荟萃,文化兼容性和融合性强。早期受屈原影响,杜甫心系民苦、范仲淹“先忧后乐”,众多的迁客骚人,使岳阳孕育和诞生了独特的“上下求索”“爱国忧民”的流寓文化。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红色精神标识。

倡廉有形,润物无声。近年来,岳阳市着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廉洁因子,让清风正气充盈巴陵大地。让我们走进洞庭南路,探索优秀文化瑰宝,循着历史文化老地标去打卡。

一丝不苟 以诚为本

老地标:南正街药铺

人物:严万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南正街药铺,古朴雅致的装饰给人以既庄严又温柔祥和之感。

这是一家底蕴深厚,秉承着诚信为本经营理念的老药铺。药铺最早叫“严万顺启记老药号”,即现在的洞庭南路51号,从清咸丰末年(1861年)开设以来,一直经营中医药,距今已160多年。

说起“严万顺”,老岳阳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经营管理上,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求医问药的人来了,都必须好好接待,想方设法满足顾客的要求,绝不允许与客人发生口角。“严万顺”世代相传的一句话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严万顺”的中药,选料好,炮制精细。例如:除樟树的药物外,广香必须是印度的,淮药、生地必须是河南主产区的,丹皮必须是安徽芜湖的,陈皮必须是广东的。加工药物时,仔细挑选,根茎分开,各派用场。进来的药物,先要清除杂质后,再根据药性进行适当火候的蒸、炒、煅、烫、炙、浸等炮制。药物制好后,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上柜零售或批发。老药铺,老工艺,延续至今,严谨如一。

这里曾有数位“严万顺”郎中,全天候出诊,无论风雪交加,夜深人静,只要有求必应,对于贫困人家更是分文不取,这种医者仁心令人敬佩。

“严万顺”这家百年老药店或许只能成为巴陵老街坊们的珍贵记忆,但“严万顺”诚信行医、诚信经营的精神,已在岳阳人心中播下了善良与诚信的种子,永不磨灭。

清正廉洁 俭朴为民

老地标:残存的城墙

人物:五里三尚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翰林街的前方,一处被铁栅栏围绕的残存城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岳阳流传着一句谚语:“五里三尚书,十里一都统,父子同上学,兄弟两进士。”其中,“五里三尚书”指的是三位生于岳阳的明朝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方钝、嘉靖刑部尚书颜颐寿和工部尚书谢登之。他们以清正廉洁和勤勉为民著称,死后都享祭在岳州文庙内的乡贤祠。

方钝,字仲敏,号砺庵,是明正德庚辰(1520年)的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明史》记载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崇俭节用,以风天下”。他曾经治理黄河河道,兴修水利,成绩卓著。后来管理粮储,使“国库充盈”,并关心民生,积极救灾。在户部“掌部七年,廉慎无过”。《湖广通志》中也记录了他“立朝正直,忤权贵”。当有人试图通过他来寻求庇护时,他回信表示:“余一自入仕,所习惟一大明律。王法可畏,民生可念。汝不能其官,我不能为汝庇!”任京官时,他建立岳阳会馆,并制定了32条规则,都是鼓励忠诚和正直。他因反对严嵩专权,后来请求归乡。回到家乡后,他还为家乡做了很多善事,如修建枫桥堤、紫荆堤和帮助修建三眼桥。“方尚书做官,提带湖南一省”,至今传为口碑。

颜颐寿,字天和,号梅田,是明弘治庚戌(1490年)的进士,初任宝丰、淇县,便深受百姓拥戴,他在世时百姓就建了生祠来供奉他。后来升任右副都御史、南京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尽管在外为官多年,很少回乡,但他的谦逊品德仍被乡人传颂。他经常教育子孙:“奉公守法,毋辱门祚,至愿也。富贵奚羡!”《巴陵县志》收录了他吟咏岳阳楼、洞庭湖的两首诗,其中《题岳阳楼》写道:“吴楚楼台此大观,丹梯百尺入云端。乾坤俯仰俱陈迹,今古江山一倚栏。柳树和风黄鸟语,兰汀细雨白鸥寒。卷帘更觉尘氛远,身世浑疑跨紫鸾。”

谢登之,字汝学,与张居正一同参加乡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嘉靖丁未(1547年),他成为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张居正任宰相时,他没有依附,坚守自己的志向。谢登之在任上去世,张居正亲往吊唁,在他家“视其笥,朝裳之外,无他物”,对他的清廉自律表示敬佩,并赠送银两给他的儿子,还请求圣旨允许他归葬故乡。

如今,岳阳人闲聊时会提起这“五里三尚书”,他们的清廉故事如同古城的石砖,历经风雨,却依旧熠熠生辉,深入人心。

出身将门 谦谨节俭

老地标:剪刀池

人物:杨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剪刀池社区,今年73岁的杨建武回忆起剪刀池的过往与杨畋的俭朴美德。

3517片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被唤作剪刀池,对外称作第5号信箱,至今仍保留着剪刀池社区。

3517,这个曾名震全国的大庆式企业,是节俭典范的象征。它见证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岁月。这里曾诞生了解放军第一双解放鞋,孕育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那个年代,父辈们不分昼夜,始终奋战在工厂一线。

令杨建武记忆犹新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战争环境恶劣,地下都埋了竹签。厂里的老政委接到命令,生产防刺胶鞋。大家没日没夜地奋战几天就把产品研发并制作出来了。那时候没有纸箱都是木箱,他们还将鞋子从二楼抛下,检验其结实性。战后,每位参与者都收到了一个象征着自卫反击胜利的纪念杯子,是他们勇敢和智慧的见证。

令杨建武称道的,还有一位杨家将后人就是北宋官员杨畋。杨畋从山西太原移驻岳阳,担任州府级的主官,相当于现在正厅级的高位。

出身将门的他深知民众富足安居的深远意义。他认为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农业发展,多播种、多收获,比修楼装点门面要实在些。他更是厉行节约的人,检查监督的上司来了也是以几盘寻常的蔬菜相待,没有杀猪宰羊的高规格接待。

杨畋在岳阳任职五年,行事低调务实,并没有建立牌坊、立祠庙等彰显政绩工程的事情,却能让当地的百姓心心念念铭记。离开岳阳二十年后,杨畋成了朝中的大臣,始终坚守正直,直至56岁病逝,家中连安葬费都不足,最后还是由朝廷拨款安葬。

每当提及杨畋,杨建武的敬佩之情便不言而喻。

尊崇英雄 传承精神

老地标:刘胡兰旅社

人物:“刘胡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岳阳老火站的先锋路,从33号至47号(单号),一个与革命烈士刘胡兰同名的旅社静静矗立。这两位原本相隔时空的存在,被热情的人们巧妙地联结在了一起。

刘胡兰旅社离南岳坡码头不远,水路交通十分便利,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岳阳的繁荣景象。如今,尽管岁月流转,但它依然保存完好。

1956年,岳州饭店前身国营红旗饭店在先锋路开了一家旅社,名字叫“健康旅社”,200多平方米,11间客房,24个标准床位,10个地铺床位,价格便宜,服务一流。睡个床铺5角钱,打个地铺2角钱,开水随便灌,早晨叫床很准时,从来没有误过车。赶火车的,下火车的,看病人的,陪住院的,南来北往的客人来岳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健康旅社”。

见生意好了,当时的旅社主管“婆家”岳阳县饮食服务公司考虑扩大规模。1956年6月开始动工。在原老房子的地基上,重建了一栋两层楼房,面积扩大到320平方米。

1957年初,房子建成。就在这一年的1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载了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第二天就是刘胡兰烈士牺牲10周年纪念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向刘胡兰学习”热潮在全国展开。

岳阳县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看到报纸后很受感动,想到健康旅社新楼开业在即,在旅社工作的女同志都只有十六七岁,年纪与刘胡兰不相上下,个个表现不错,生产任务完成得好,都像新时代的刘胡兰,何不将健康旅社改名“刘胡兰旅社”呢?于是,“刘胡兰”三字就这样定了下来。

无独有偶。在岳阳烈士册表中,能够查询到刘英、胡筠、兰泽三位女英雄,她们的姓氏连起来,正好也是这三个字:“刘、胡、兰!”

现在,刘胡兰旅社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老式客房,摆着两张单人床,有桌子、椅子、开水瓶,还有旧电视机,虽然简陋,但也整洁,房间一晚20元,包月300元,应该是岳阳最低价了。

岁月如流,能冲刷掉洞庭湖的沙石,能拂去磨子山的落叶,却无法冲淡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无法抹去对英雄的思念。旅社外墙上挂着一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和对英雄的敬仰,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永远不会消逝。

在岳阳,英雄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凝结了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品格,激励着人们向善向上。

-THE END-

点亮文末赞、在看

扩散出去

让更多人看到吧!

Follow us

加星收藏,每天好看



编辑|火小星工作室-依伊

来源|来源于岳阳日报云梦星空

审核|李秦羽 张鑫源 刘宜嘉

投稿电话| 17674914233

投稿邮箱| 1258213024@qq.com

194.18万,有你有我还有他

光速沦陷?!岳阳楼上新绝美打卡地

“屏幕观演”时代到来 |《中国文化报》刊发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袁思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