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菲律宾这个“代理人”在南海兵败如山倒,美国又开始换一个方向给中国“埋雷”,拿出罕见条件引诱“第二个马科斯”的出现。

对于美国在中国周边构建的反华包围圈,中国打出的反制组合拳越来越凌厉。首当其冲的菲律宾已经在南海的对峙中被中国海警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几天前发生在仁爱礁的“大事件”,显示出被美国寄予“厚望”的菲律宾小马科斯政府越来越不顶事。拜登政府似乎意识到必须重新选择更强力的“代理人”才能对付中国。为此,拜登派自己的头号智囊换了一个方向给中国重新“埋雷”,这次选中的,是刚刚获得第三次连任的印度总理莫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利文在莫迪宣誓就职后立即访问了印度)

几天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印度新一届政府宣誓就职后立即访问了印度,期间与莫迪的新政府达成了举世瞩目的“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合作协议,宣称要推进美印在芯片、人工智能(AI)和太空等战略领域的合作。美国和印度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讨论了在太空、先进电信、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民用和国防技术合作,印度计划采购MQ-9B军用无人机平台,以及可能共同生产的陆战系统(包括斯崔克装甲车)。

西方媒体对此几乎一致认为,美国此举是为了将印度培养成该地区内“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更直白地说,就是美国要用印度难以拒绝的条件,让莫迪成为“第二个马科斯”。美国在“南海代理人”战略濒临失败之际,马上开始了下一步布局,想让莫迪接过在印太地区“对抗中国”的“代理人大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向印度推销的MQ-9B无人机价格高达1亿多美元一架)

的确,比起菲律宾来,印度在“对抗中国”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优势”。首先,印度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中国,虽然人口素质不高,但平均年龄比中国低,在西方看来这是天然的“人口红利”,使得印度有可能在经济上赶超中国,同时“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14亿人口也让印度军队有着近乎无尽的兵源。如果中印之间再次爆发战争,理论上只要西方持续援助武器,印度就能源源不断地派出部队,西方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

中印之间有漫长的陆地边界,虽然海拔较高,但并像中国和菲律宾之间那样存在茫茫大海,西方认为这使得印度军队能够“直接威胁”中国领土。印度虽然人均GDP很低,和菲律宾差不多,但是GDP总量很有可能在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使得印度政府有实力采购大量的先进军事装备,并投资某些工业行业。也就是说西方认为印度不管是实力还是潜力,都大大超过菲律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如此,美国才如此“尽心尽力”地拉拢印度,开出的条件是美国从未向菲律宾提及过的。这些条件主要涉及军用和民用两方面。军用方面是通过销售更多的先进装备,迅速增强印度的军事实力,让印度更有底气对抗解放军;民用方面则是让印度承接更多低端产业,以及在芯片、AI等领域承接美国产业的外包工作,让印度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来对抗中国经济。

那么,莫迪政府会不会如美国所愿成为“小马科斯政府第二”?这里的变数就比较大了。固然印度与中国在边境问题、经济和发展利益上有难以调和的矛盾,但莫迪政府的终极目标是把印度发展成与美国、中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它在总体上是不甘心成为其他大国的傀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迪政府的执政理念核心是把印度打造成真正的“世界大国”)

这从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顶住西方的压力,加大了采购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就能看得出来。同时,印度不少精英人士认为,美国对印度并不放心,如果印度企业真的发展到了能够威胁美国经济的程度,美国恐怕会用现在对付中国一样的手段来对付印度。

这实际上是有先例的。印度在1998年顶住联合国五常的压力,突然进行了数次核试验,强行迈入了核国家的门槛。美国立即开始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大约10年的严厉制裁,在所有军事和高科技领域都对印度进行了禁运,其力度堪比如今的对华科技战,导致印度当时初露头角的半导体制造业遭受严重打击,从此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直到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和2012年相继提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开始拉拢印度加入“反华朋友圈”,美国方面才放松了对印度的制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最想要F-35战斗机,美国却不卖)

另一个例子是,面对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形成的压力,印度一直想要采购第五代隐形战斗机,但是美国政府就是不卖F-35战斗机给它,对印度始终存着戒心。当然美国表面上的借口是印度采购了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土耳其一样,有可能泄露美国的军事机密,因此不能卖F-35给印度。

但是无论如何,美国不会把最先进的装备卖给印度,已经是实锤。因此印度在军事装备的采购上,仍然保持游离于俄罗斯、欧洲(主要是法国)、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并没有完全倒向美国。

此外,莫迪这届任期面临的掣肘很多,议会内反对派政党势力强大,尤其以拉胡尔甘地为首的国大党,主张对华缓和关系,莫迪政府恐怕无法施行彻底的对华强硬政策。莫迪明年将年满75岁,按照他自己给印人党立下的规矩,他将要退休下台,而目前莫迪选择的几个“接班人”都是更加极端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恐怕无法得到美国的“青睐”。

因此,印度未来的对华政策还需要继续观察。美国不会那么容易找到下一个“小马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