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介休市第二中学教师李敏分享了她的教育故事《那一盏灯》。

那一盏灯——介休二中 李敏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一个让我铭记终身的故事。它,不仅点燃了我对教育这份工作的热情,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力量,在我心中逐渐完成了教育由职业到事业的蜕变!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从教以后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期间。我遇到了一个名叫小华的学生,他成绩平平,性格内向,在班里并没有太多突出的表现,但正是和他的相处,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小华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不落后,但也不出挑,每天只是安安静静地学习,小华在我看来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等生,如同漫山遍野啃食青草的绵羊一只。我对他的关注仅仅维持在老师和学生的水平。然而,一次习作成为了我重新认识小华的契机。

又是一周一次的作文课,我出了一个自认为俗气到家的题目-——《我的家》,小华也交上来一篇文章,就在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赞美自己的家如何幸福温暖的时候,他描述的是自己心中向往的的那个“家”:“如果爸爸不是那么‘闲散’......那么妈妈就不用那么紧张;如果爷爷奶奶还如前几年那么健康......那么妈妈这几年就不用那么‘小气’......”,令我惊讶的是,小华的文笔并不出众,却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出他的内心的细腻和深沉的情感,有时平铺直叙到令人硌牙的句子,读起来叫人隐隐心疼。在课堂上,他从不主动表现,可谓静如止水,但在作文中,他的文字却展现出了内心难以抑制的倔强与不甘。他用简洁朴素而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刻画日常的场景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直白却又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文章真得朴实无华,但是让人读后动容。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简陋的石器也可直戳心窝,况且对手竟然如此貌似弱小;也认识到了什么是老教师口中常提醒的的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孩子,而我也真得忽略了他!

之后的两件事,更让我坚定了重新认识学生、反思自己的决心。习作之后,我及时对小华同学进行了家访,贫困的家庭,拮据的生活,不尽人意的父亲,不屈不挠的母亲……看到了这个孩子平凡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我再次感叹这个孩子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啊,我自己好像更应该做些什么;二是在教研组活动上,我原文诵读了小华同学的习作,和老师们分享了我的感动和教育上的收获,在所有老教师首肯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这份发掘,抑或是顿悟,这是多么的幸运!

以后的相处,无疑更多是和谐顺畅,我和小华之间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之上的师生情,唤醒了他极大的自信,他变得更加积极和努力。幸运的是,以小华为参照,我逐渐深入琢磨学生的教育、班级的管理,以至于自己整个职业成长的得失,经验的积累。三年一轮,转瞬即逝,小华同学顺利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我记得自己当年也获得了学校的表彰,可谓相得益彰。

弹指一挥间,从教之路,近三十载。一路走来,有得有失,但更多的是自我心境的变化,每每遇到教育上的困惑,经常回顾初上讲台上的那段时光,青春岁月,为让那一张张稚嫩脸庞未来不会沧桑,为让那一双双灵动的眼眸永远清澈,自己不由得再次静下心来,小华的故事,小明的故事,小丽的故事......已然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的一盏盏明灯,提醒我教育的初心和价值。

教育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网易山西 闫珊 助编 郝潇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