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因果之说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家都非常熟悉

那么

佛教所讲的因果

有何不同呢

一起来看法师的阐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来看两句话,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对因果的看法。

01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传》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说一个家庭,大家都积累善德,就会发生更多好的、吉祥的事情;反之,经常作恶的人家,则会招致更多的祸殃。

02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大宝积经》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造了业,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都不会消亡,该承受的果报最终都会承受。同时这里还强调了一个“自受”的概念。

就中国传统的因果观念而言,更加讲究家庭的共业——共同的承受。就是说,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人做了不好的事情,整个家族都要感召不好的果报,受到牵引或者牵连。比如古代的诛九族之刑,一个人作恶,父母亲人都要受到牵连,全体受罪。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标准。

那佛教的标准是怎样的呢?——自受,自作自受。比如说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最后我自己会感召这个不好的结果,但我的父母和其他人都是安全的。这就是佛教和传统认知的因果最大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感受果报的区别。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常讲“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佛教则讲究“种善因得乐果,种恶因得苦果”,这其中究竟有何不同呢?果是善的、恶的,与果是乐的、苦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就中国传统观念而言,其中对道德的判断、价值的判断比较强烈。你种善因得了一个善果,善果是什么意思?好的果。这个好它不仅是本质上好,它在价值上也是好的。那乐果是什么?我就是感觉到快乐,没有价值判断,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佛教里面所讲的种了一个善因,比如说今天我扶老太太过马路,做了一件好事,我最后感受到的果报,它是令我快乐的,是我自己的感受意识,与道德没有关系。

所以如果从佛教的视角上来讲,你种善因得善果是不究竟的,果是没有善恶的价值区分的。就像一个果子,我们说它长得非常有道德感,或者说一颗梨长得非常有道德感,这种形容都是不恰当的!我们只能说这个梨吃起来是甜的,或是苦的,不会说它吃起来是善的,吃起来是恶的。果是没有性质的,这就是我们在感受因果法则的时候,所阐释出来的最大区别。

那么佛教所讲的苦果,是如何发生善或恶的转变的呢?这里就会说到四个字——“但用此心”。你如何去对待这个苦果,它就成了下一个因果轮回中产生的善与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进门的时候被台阶绊倒了,我的感受是什么?——苦。我摔得很疼,但是这个疼是苦的感受,它没有善也没有恶。这个时候,如果我很生气、愤怒,对着台阶一直踢踢踢,我对这个苦果有了判断,产生了愤怒,它就变成了一个恶果。

所以我们在感受业果的时候,起初并不存在善恶的价值判断。比如我呼吸、喝水,都是自然而然的动作,没有什么善恶好坏之分,但是如果我在上面用了心,那就不一样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川湿气重,人们常常会通过拔火罐祛除湿气,拔罐之后会留下红色的印子。同样是红色的印子,如果不是拔罐,是别人平白无故一巴掌给你拍出来的,你可能会产生情绪,甚至憎恶的心,这是为什么?因为红色的印记它是用暴力产生的。但如果是拔火罐,你就会想着他在对我进行治疗,会很欢喜很纳受。这就是我们的心发生了作用。别人拔罐造成的,与别人一巴掌造成的结果,都是一个红色的印子,但是因为我们的心不一样,所以感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你跟这个对象所建立的缘分也不一样。

所以说善恶唯心所造,哪怕是外境,哪怕是我自己往外的一个发散,都是唯心所造的,但用此心,这个苦,这个乐,它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它就会有善恶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留言互动

你怎么看待因果?

LEAVE A MESSAGE

编辑|梦觉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