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识于秋,告别于夏,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 感受古人如何玩转“毕业季”。

古人“毕业典礼”仪式感满满

古时,教育不像今天,采用严格的学年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考试时间也逐步确定下来,中榜之日,便是毕业之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恩”仪式是学子们对主考官和皇帝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这一仪式起源于唐代,并在之后的朝代中逐渐发展和完善。具体来说,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及第后,首先要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进行“谢恩”仪式,这一过程中,学子们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其他学子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并致谢意。有时,新科进士需要连续几天进行“谢恩”,直到皇帝正式批准、确认他们的考试结果。

清代进士在朝谢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届时,诸进士由状元率领,在孔庙向孔子行礼后,更换补服,前往国子监拜谒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祭酒和司业。这一仪式被称为“簪花”,与我们的“拨穗”颇为相似,象征着顺利通过“毕业考”、完成学业。

古人四大“ 升学宴”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此等“大喜”自然是要庆祝一番。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千年前古人的“升学宴”,自唐代以来,科举分设文武两科,而古人的宴会也是分为文武两类,文有鹿鸣宴、琼林宴,武有鹰扬宴、会武宴。

鹿鸣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鹿鸣宴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请科举学子以“鹿”为主脯的宫廷御膳,用来表示皇恩浩荡和对人才的器重。鹿一直来被崇为仙兽,意象为难得之才。在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不过此宴只是发达地区才认为时尚,穷困之地却不时兴,民国以后消失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林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故称作“琼林宴”,也称“闻喜宴”“恩荣宴”等。黄梅戏《女驸马》中“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中提到的“琼林宴”便是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鹰扬宴

鹰扬宴是武科乡试放榜后设的宴会,起源于清朝。清吴荣光《吾学录·贡举》载:“武乡试揭晓翼日,燕(宴)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宴),仪与鹿鸣燕(宴)同。”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同参宴庆贺。所谓“鹰扬”,乃是“威武如鹰之飞扬”意,取自《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之句。“鹰扬”既是对新科武举人的勉励,又是考官们的自诩。

会武宴

会武宴是武科殿试放榜后举行的宴会。自隋朝开始,武科殿试放榜后都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武科殿试不同于武科乡试,故会武宴的规模比鹰扬宴要气派得多,排场浩大、群英聚会。

跟着“进士团”来场毕业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旅行”,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古时的“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目的地以曲江为多。当时还存在专门筹办相关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专门为新进士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在“毕业旅行”中,进士团会组织新科进士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这些旅行项目不仅释放了寒窗苦读的压抑,也吸引了长安城中众诸多政商两界的名流大咖前来围观,不少人打起了给女儿选对象的“小算盘”。

纵观古今,学子毕业礼虽有变化,但毕业生对师长的感激、对人生未来的憧憬之情传承至今。在此,祝福天下学子所求皆所愿,所行皆坦途,未来一路繁花似锦。

(来源:菏泽市文物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