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聊城市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摆在重要位置,聚焦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持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优化健康服务,改善健康环境,切实筑牢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的“健康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聊城市卫生健康系统“聊健康”品牌宣讲活动在聊城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启动。 通讯员 韩梅 摄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一是开展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创建。在全省率先印发《聊城市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评审办法(试行)》,成立评审领导小组,制定评审工作标准,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和管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对照国家基本标准、推荐标准和社区医院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和内涵建设,2023年全市新增9个单位通过国家推荐标准评价、3个单位通过社区医院评价。目前全市139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54个达到国家推荐标准,27个建成社区医院。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医疗需求。围绕群众“医、养、康、防”需求,全面整合资源,促进融合发展。国医堂和康复理疗实现乡镇全覆盖,建成6个“医养中心”和47个“如康家园”,5个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二级医院水平,2023年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医务人员举办世界献血日义诊活动。 通讯员 谢鑫楷 于江涛 摄

建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卫生技术人才。持续推进“县招乡聘”,县级党委编办、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2023年共招聘249人。深化基层卫生职称改革,开展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打通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天花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015人、中级2821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529人、中级1460人。

二是着力培育基层名医。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联合开展市级基层名医评选,对市级基层名医授予“水城基层名医”荣誉称号,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放600元政府津贴,目前已培养省级基层名医、名中医57人,市级基层名医、名中医63人,名医效应显著提升。

三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医生执业医师化,积极动员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和医师资格考试,持续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共配备乡村医生637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5217人,占比81.8%,占比位居全省第一。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一是医联体医共体网格化管理。将全市划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家市级医院牵头,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共同参与,成立1个城市医疗集团、10个医疗联合体、17个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34个,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扶全覆盖。

二是城市医师下沉基层驻点帮扶。印发《聊城市城市医生到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健全城市医生下乡派出、管理、考核全周期管理机制,确保帮扶效果。2023年,共遴选318人下沉基层驻点帮扶。

三是遴选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遴选30名市级医院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充分发挥指导帮带作用,助力“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设一个特色专科、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建立一条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名医基层工作站17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森药箱医疗服务队”开展义诊活动,图为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 通讯员 段新歌 摄

优化群众就医服务流程

一是大力推进“6S”管理。聚焦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6个方面,分类制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心村卫生室、一般村卫生室工作标准,组建市县专家组指导基层单位开展服务环境整治,逐家现场验收。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全部启动“6S”管理,达到“五净一改善”目标,群众就医环境更加舒心、便捷。

二是全面落实便民服务措施。13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实行健康积分激励机制,提供周末疫苗接种、慢性病长期处方、健康查体、“先诊疗后结算”等服务。109个单位完成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改造,建立诊前查档、诊中治疗、诊后指导的服务模式。

三是持续做好健康帮扶。强化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将有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对重点人群和监测对象及时进行入户核实、及时随访、及时救治,着力实现疾病救治管理常态化、信息化。2023年以来,重点监测对象核实率、救治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和重点慢病管理率全部达到100%,落实“先诊疗后付费”2.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