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罗马作家泰伦提乌斯曾说: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希望。”

人的一切快乐、幸福、成功……都是基于生命之上的。

有了生命,才有了后来的一切可能。

而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感知,没有了存在。

就化作了虚无,消失在风里,再也无法重头再来。

我们总说:生命只有一次,宝贵而短暂。

然而,却仍然有很多人违背“生存的本能”,落入“自戕”的结局。

甚至有一些青少年儿童,尚在花季,只因琐事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令人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名中学女生相约跳楼

生前朋友圈令人扼腕

初中,13、4岁的年纪,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学习也不是特别忙。

在成年人看来,这个年纪的孩子是非常自在、快乐的。

然而,重庆有两名初中女生,竟然相约从33楼自杀!

她们到底遭遇了什么?

时间回到2018年11月24日下午,重庆忠县某小区内。

初中女生莉莉和丹丹(均为化名)相约到楼顶轻生。

两人在下午16:40左右相继发布了一条朋友圈。

莉莉说:

“我走了,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丹则更加丧气地说:

“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XXX的人了,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20分钟后,两人决绝地跳了下去,两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

可以肯定,在跳楼之前,两个只有13、4岁的女孩,站在高耸的33楼边缘,经历了很大的恐惧和挣扎。

发布“告别朋友圈”后,她们也许期待过有人能找到她们、阻止她们。

可惜,没有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悲剧就此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的世界里

亦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成年人很喜欢说一句话:

“成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意思是成年人为了谋生非常不容易,很多苦要独自承受。

但潜台词也是说孩子们无需为生活奔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得很轻松、很悠哉。

然而,事实真的是那样吗?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也有孩子的世界。

成年人认为无足轻重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也许就是“天塌了”。

2010年11月4日,湖北一名初二学生,因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批评并罚站。

在被通知“请家长”后,冲动跳楼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3月12日,江苏一名9岁男孩,因在学校打碎了玻璃,害怕被家人责罚,竟然跳楼自杀。

他的遗书中,很多字还不会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男孩,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在车内被母亲批评。

突然,他冲出车,穿过车流,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桥。

他的母亲一步之差没能抓住他,在桥边崩溃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1月2日,江苏扬州一名14岁的男孩,因为作业没做完,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跳楼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被批评”、“被罚站”、“没写完作业”、“考差了”、“打碎了玻璃”……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为什么到了孩子身上,就成了过不去的坎,连生命都值得放弃?

有很多人会说:“是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

然而真的全是孩子的问题吗?

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他们的世界观都是父母、老师、社会构建的。

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对挫折、困难、错误乃至生命的认知,都是从外习得的。

如今很多“教导者”不愿意润物于无声,而是在偷懒。

简单粗暴地给孩子灌输:

“你必须听话”、“贪玩就是辜负父母”、“考差了就是废物”……等扭曲的世界观。

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必然会将其奉为信条。

可孩子,天生有贪玩的本性,教育,本就是一场慢的事业。

偷懒的“教导者”,为孩子塑造的“残缺的世界”,发生“崩坏”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

“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孩子的耐挫力,与父母对他的爱和“支持力”紧密相关,与父母、学校、社会为其塑造的世界观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等失去了孩子,才去推卸责任

作家刘亮程曾说过一段话: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我们只看见最后的那一记打击,更多的伤痕被沉默地埋在了他们心中。”

很多新闻事件里,我们只看到了事情的结果,或者是事情发生的瞬间。

理所当然地觉得自杀的那些孩子,过于冲动、鲁莽,对生命不懂敬畏。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表面。

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其实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成都49中,一名16岁的男生小林坠亡,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母质疑学校监控、急救、通知家长等诸多环节存在问题,甚至怀疑儿子的死另有隐情。

警方不得已公开了调查细节:

1、监控显示,小林在坠楼当天,曾独自拿着美工刀到水泵房内割腕,未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警方在小林随身物品内,找到了一张他写给女同学的纸条。

3、2020年小林曾在社交软件上表达过自杀倾向:

“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2021年五月,小林曾你多次跟朋友表达了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言论。

事情到此已经非常明晰,一个长期抑郁、焦虑的孩子选择了自杀。

而一个对孩子内心一无所知的母亲,无法接受孩子自杀的消息,将矛头指向了学校和警方。

她想给孩子的自杀找一个外部的理由,将自己的失察之责推卸掉,让自己的心里好过一些。

然而惨剧已经发生,再推卸、再找补又有何用呢?

生命只有一次,陨落不能重来。

希望所有学校、老师,都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疏导,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

父母们要对孩子尽责陪伴与关爱,多些尊重、理解、沟通、倾听。

发现孩子有抑郁、焦虑的倾向,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