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越来越活跃的蚊虫让不少市民饱受困扰,被叮咬后痒,总想挠,晚上的嗡嗡声让人难以安睡,更令人担心的是蚊子还可能传播疾病。近日,有市民反映,感觉今年蚊子格外多,一不注意就被咬了一串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银续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今年的蚊子格外多吗?怎么样才能有效防蚊?近日,大皖新闻记者向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杀虫科副主任技师侯银续寻求解答。

蚊密度上升,暖温与积水有利于蚊虫繁殖

我们周边的环境中蚊子密度有多少、不同时间数量上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在被疾控中心密切地监测记录。

侯银续说:“我国蚊子传播风险比较高的疾病有登革热、疟疾、乙型脑炎,虽然在我们安徽省内已经没有自然疫源性的疟疾,但仍要密切关注输入型病例,以及外来输入的登革热风险。所以我们会对蚊密度做持续监测,因蚊密度过高的话就会有一定的疾病传播风险。

疾控中心对蚊虫的生态监测主要针对蚊幼虫和蚊成虫两种虫态,其中“布雷图指数”,也就是平均每百户有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阳性容器数,是评价一个地区蚊密度的重要指标。2022年5月、2023年5月、2024年5月安徽省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5.0、4.9、9.5,从数据来看,今年5月的“布雷图指数”较去年增长了近一倍,今年5-6月局部地区蚊子较多的感受也非空穴来风。

“蚊虫密度主要与季节、温度、降水量和干旱持续时间等有关。”侯银续解释,如果某个月降雨量增多同时温度也适合蚊虫生长,蚊密度就会相应增加;如果连续干旱持续的时间较长,很多蚊虫积水被烤干,则蚊密度就会下降。今年五月份,安徽地区晴雨间隔明显,经历了大雨与持续性的暖温天气,为蚊虫生长创造了生存条件。

废弃轮胎、储水桶等都是“蚊子窝”

6月18日,侯银续还带记者实地探访了居民小区,向记者指出了生活环境中一些隐藏的“蚊子窝”。

“蚊子的繁殖离不开水,我们人居环境周边的一些水体很容易成为蚊子的孳生地。”小区内,侯银续随手摇晃放在绿化带里的储水桶,水桶内立即有蚊子飞出,用手电筒照射混浊的水面,还能看到孑孓(蚊子幼虫)在游动。

“我知道有很多家庭,尤其是老人家,可能会喜欢在水桶里面存水,留着浇花,但是如果水桶里的水长期积存,蚊子可能就会在里面产卵繁殖,有时候一个水桶里面能有成百上千条孑孓。”他还提到,有些随手放置在小区内的空水桶等容器,甚至是随手丢弃的塑料包装袋,在雨后都容易积水,成为蚊子的“摇篮”。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露天随意堆放的废旧轮胎,废旧轮胎内雨后易积水、不易干、阴暗不见光,常常一个废旧轮胎就成为上百条蚊幼的孳生地。蚊子活动半径通常是50米左右,一般在百米以内,因此,身边的蚊密度高低与该地居民自身的防蚊意识和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

夏日来临,居民要勤换家中容器中的水,水桶、花盆托盘里的储水不要超过7到10天,可以有效避免家中产生“蚊子窝”;小区物业及时排查下水道积水、小区内的废弃容器、塑料垃圾,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区内的蚊虫孳生。

除此之外,部分小区内有景观水池,水池内的水如果长期不流通,没有水生植物维持的自净系统和鱼类生长,也可能会成为“蚊子窝”。“对于中大型水体来说,如果水中有水生植物,滩涂有芦苇、芦竹、香蒲等挺水植物生长,岸边有柳树、枫杨树、水杉树等乔木,深水区有菱角等浮叶植物,下方有菹草等沉水植物生长,则给鱼类等水生动物创造一个具有自净功能的优良的生态学系统,鱼类、水虿等天敌的生长则可有效抑制蚊虫的滋生。”侯银续介绍:“小区里的水体景观也一样,只要养鱼,鱼会吃掉蚊子的卵和幼虫,达到生态防治的效果。”

花蚊子咬人格外痒与免疫系统有关

据介绍,我们日常中常见的蚊子有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等。白纹伊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花蚊子(也俗称亚洲虎蚊),主要在白天傍晚活动;淡色库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蚊子,常在城镇居民区周边、阴湿的绿化带、办公区比较常见,在农村的夜晚则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分布更多;中华按蚊主要在户外和乡村的晚上活动。

民间常有花蚊子咬人更痒的说法,侯银续表示这个说法是有一定依据的。蚊虫通过口器吸血,因为口器较细,为了舒张叮咬处血管保持血流畅通,就要分泌一种抗凝血作用的物质防止血凝,实际上就是蚊子的唾液分泌物。蚊子的唾液分泌物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是一种外来物质,是过敏原/抗原,所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作出反应。相关研究表明,库蚊(灰蚊子)分泌物抗原约为4种,而伊蚊(花蚊子)分泌物中的过敏原达到8类左右,所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作出的反应会更加强烈,叮咬处的肿包会格外大、格外痒。

侯银续补充说:“其实这也跟个人体质有关,像我们经常在实验室和蚊子打交道,经常会被叮咬,身体免疫系统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我现在被蚊子咬过之后基本上就只是一个小红点,但儿童被叮咬后的免疫反应就会比较强烈,瘙痒、肿胀,有时候咬的包会格外大。其实这是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工作的标志,蚊的分泌物很快就能被清除,伤口被修复。”

蚊子的抗药性在增强,物理防蚊更高效

也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家里买了十几种防蚊祛痒的用品,感觉现在的防蚊用品防蚊效果越来越差了,有时候家里插着电蚊香,蚊子无动于衷,难道蚊子们都越来越毒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银续在进行蚊子抗药性实验

侯银续表示,近年我省就蚊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实验结果表明,如今不少蚊子有了较高的耐药性。“目前常用的杀虫剂有效成分主要为三类,一种是氨基甲酸酯类,毒性相对比较强,不适合做蚊香、电蚊香液,所以用的相对较少,蚊虫对此类杀虫剂会比较敏感,但不适于在人居环境中使用;一种是菊酯类,我们现在大多数的电蚊香片、蚊香、蚊香液都是这一类,也有些是复配型的,长期的使用让蚊虫产生了一定的抗性,部分地区蚊虫种群甚至产生了上百倍抗药性;还有一种是有机磷类的,主要是针对蚊子的幼虫进行控制,适合于一些小型的死水进行局部投放。近年生物类杀蚊幼剂如苏云金杆菌等其实更为广泛使用和有效,安徽蚊虫大多也比较敏感。”

面对蚊子越来越高的抗药性,侯银续也提倡,多用环境治理和物理防蚊的方式,减少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比方使用杀虫剂后,杀死了这个区域内80%的敏感蚊虫,活下来的具有一定抗性的20%的个体存活下来,但对这类杀虫剂就不再敏感,一次次杀虫剂的投放之后,生存下来的会是对杀虫剂抗药性越来越强的蚊子,抗药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逐渐扩大直至杀虫剂完全没有作用。”

对家庭来说,使用纱窗、关好门窗是最根本的防蚊措施,对于楼层低的住户,也可以局部使用杀虫剂,将杀虫剂喷涂到家门口的门上、墙面上和天花板上(对墙面进行卫生杀虫剂的滞留喷洒处理),抑制蚊虫在走廊停息,可以防止蚊子“跟脚”进门,喷涂一次可以起到一个多月的防护效果。外出在蚊虫较多的区域活动,尽量穿布料稍厚的浅色长袖长裤,防护效果可能强过驱蚊液、驱蚊手环等。

出品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小叶医探”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