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至魏晋的纬书中,一般将燧人氏列在有巢氏之后。比如,《春秋命历序》以“遂皇、伏羲、女娲”为三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燧人氏族后起于有巢氏族的事实。
“三皇”的说法起于战国,西汉以后开始盛行。纯神话中的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可能反映了远古的氏族名称。儒家强调礼制,不讲三皇事迹,后来又占统治地位,因此在早期经典中很少出现三皇说法。道家为了宣扬“无为而治”,刻意推崇三皇,贬低后来的夏商周三代和春秋五霸。法家、兵家都不忌讳谈及三皇。后来,儒家也逐渐接受三皇,将其描述为古代明君,用于阐释政教礼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纯粹神话的天地人三皇(图片源于网络)

一般认为,“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伏羲氏画卦制《易》,参悟天地阴阳,成为礼制之本,因此东汉经学著作《白虎通》等文献将伏羲氏列在燧人氏之前。这并不一定是指时间的先后。较早的古人对取火的意义认识不清,局限于处理食物、防止疾病的功用,觉得燧人氏比不上伏羲氏的贡献大。
从文明的发展阶段看,伏羲氏应在燧人氏之后。古人对这一点也有一些清楚的认识。《庄子•缮性》将燧人列在伏羲之前。纬书《易纬•通卦验》说燧人死后伏羲出生,伏羲作八卦是在燧皇思考的基础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火的原始人首领(图像由AI生成)

三国时谯周《古史考》早已散失,唐时孔颖达的《礼纪正义》引用其中内容,说遂人之后过三姓到伏牺,伏牺之后过三姓到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到神农,神农到炎帝有一百三十三姓。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燧人氏去世后,庖牺氏代他为王;另一段记述说在燧人时代,女子华胥氏生了太皞帝庖犧氏。唐代司马贞《三皇本纪》也有类似的说法。
据说是《三坟》之中的《太古河图代姓纪》甚至说伏羲氏是燧人氏的儿子。战国以后的《尸子》也将燧人列于伏羲之前。
伏羲画卦的事迹,说明已经有了符号表述。燧人时期还没有这样的文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燧人时建起传播教义的高台,用结绳来管理政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陶尊(图片源于网络)

一般认为,燧人氏时代上承有巢氏时代,下启伏羲氏时代。
燧人氏不仅时代早于伏羲,而且事迹也不逊于伏羲。
《韩非子》只说到取火烧烤食物的好处,没有提及这是一个用途极其广泛、改变人类命运的极为重大的发明创造。
谯周《古史考》中说燧人教人熟食,铸金作刃。看到了取火对于冶炼的作用,但没有意识到在燧人的时代,还生不出温度高到能够熔炼金属矿石的火。然而多年以后,烈火终将锤炼出锋利的宝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时吴王夫差青铜剑(图片源于网络)

南宋罗泌的《路史》总结出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几个重要作用。
当初,燧人氏兴起,仰观天象,细察心宿,根据时令生火,使用钻燧的办法,按照季节改用生火的木材,何止是对民众有好处呢?也是为了顺承天意啊!
这一段的生火原文是“出火”,“出火”应为古时的一个生火仪式,可能与春季放火烧荒有关,也可能与放火烧林围捕猎物有关。心宿二是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被古人称为大火星,古时在春季适合播种的时候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古人将这种天象视为放火烧荒季节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火星天象(图片源于网络)

改用生火的木材,原文是“改火”。《论语》中提到过,在旧谷消失、新谷生长时改火。东汉时马融解释说,一年之中,钻火用不同的木材,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古人认为这既是顺应物性,又对人的健康有宜。
罗泌说上古时人们茹毛饮血,肠胃受害,影响寿命,也指出了用火处理食物的好处。
于是教导人们取火,用来烧烤食物,使腥臊的食物变熟,用来处理谷物和肉食,从这以后人们没有了因食用恶臭东西而得的疾病。
罗泌接着指出了用火来取暖,用火来制作陶器,“成物化物”,火的功用就发挥出来了。这样的见识可谓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石器时代烧煮食物和保存火种的深腹罐(图片源于网络)

古人一度强调火对改善食物味道和保障人类健康的作用,但没有意识到用火生火对人类还有更多更为重要的意义。
人类用火来加工食物,不仅使食物更加鲜美,而且使食物的加工、进食、消化更加容易,大大地拓展了食物的来源,熟食还有益于人类大脑的进化。在加工食物之外,用火还能照明、取暖、除湿、驱敌避害,并为制造陶器、冶炼金属创造了条件。
学会了用火生火,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