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国防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不仅体现在传统武器系统上,更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歼-20隐形战斗机的翱翔天际,高超音速导弹的迅猛破空,以及核武器库的强大保障,都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军事力量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这些国之重器不仅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也让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众多令美国忌惮的武器装备上,美国没有担忧,反而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显得十分不安。

为此,他们甚至不惜违背了过去百年来支持的“自由贸易”,多方面对我国电动汽车实施着打压。

那么,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呢?今天文史君与大家聊聊我国电动汽车的辉煌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动汽车“弯道超车”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汽车工业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面临着技术滞后、管理经验不足等重重挑战。

后来为了加速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高层审时度势,决定采用一种创新性的“市场换技术”策略,以谋求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我国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但有一个条件:

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并承诺在合作过程中转让一定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了保障这一策略的顺利实施,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如,我国为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合资项目提供了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优惠等实质性支持,极大地降低了合资企业的运营成本。

然而,尽管高层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技术转移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合资企业虽然进行了技术转移,但转移的程度和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包括许多核心技术并未能充分转让给中方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主要是由于外国汽车制造商担心技术泄漏和竞争加剧,因此在技术转移方面采取了保守的态度。

面对这一挑战,到了21世纪初,我国逐渐意识到要是按照这样的操作手法,在传统汽车工业领域,我国根本不可能赶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

为此,我国开始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电动汽车。

这一领域作为汽车产业的新兴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我国希望通过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在这一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为此,高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规划,如提供购车补贴、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设定严格的燃油消耗标准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随着政策的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吸引了诸多投资。

而且还诞生了很多享誉世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司,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正因如此,我国还吸引了特斯拉在中国建设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电动汽车碾压美国

接着,在高层的支持下,我国电动汽车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电池技术、电机电控、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我国还在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功夫,从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形成了一条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增强了整体竞争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电动汽车开始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数据显示,在这一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榜单中,中国品牌强势崛起,占据了前20名中的8个席位,合计贡献了高达28.23%的全球市场份额。

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坚定决心。

还有,据法国伊诺韦夫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从2021至2022年,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整车进口中的份额从第十跃升到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欧洲市场共销售了238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有54.9万辆来自中国。这相当于欧洲每销售100辆新能源车,就有23辆来自中国。

2023年,中国出口的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

同时,在过去的2024年前4个月,我国电动汽车在巴西的表现十分亮眼,同比激增了8倍,销量达到了4.8万辆。

这一项项显赫的成绩单,无不表明了我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强大的影响力。这不仅归功于中国电动汽车的性价比优势,还得益于其在智能化和续航能力方面的优越表现。

也正因如此,我国在国际汽车领域引发了竞争者的警觉,尤其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