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香港人长期以来都是“地产霸权”的囚徒,全民炒楼,等于为房地产集团打工,但疫情之后,楼价开始下跌,跌跌不休,最近才稍微反弹一点,但商业地产还是低迷,中环的甲级写字楼租金都在下跌,昔日炙手可热的商业楼宇如今空空荡荡。但居住楼宇租金却上升,使需要租住的民众承受强大的压力。从一个比较城市学的视野来看,香港应该有新的智慧,超越旧地产的套路,找出新的房地产发展的思路和实践,让香港人不但居者有其屋,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别让很多的打工人和新一代,住在困窘的、逼仄的生活空间,失去了起码的人性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当局要深度研究新加坡组屋制度和私人楼宇市场并存的特色,由政府做庄担保,将每一个市民的公积金和社会保险作为购屋首期付款,也让房价平稳,不会大起大落,但另一方面,也有开放给国际基金投资的豪宅,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广泛吸引境外的资金,繁荣整个社会,但也保障了中产阶级和一般市民的住屋需求,可说是“一市两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也让资金畅其流,扩大经济的动力。

香港当局对于新加坡模式迟迟不予参考,在于房地产集团的强大势力已成为“霸权”,很多为地产商担任发言人的名嘴,强调市场经济的机制,不容政府干预市场的运作。这些新自由主义的论调,若剥开理论的外衣,只是赤裸裸的行业利益,但却是以大部分市民的利益为刍狗,不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

香港建筑业由于劳工短缺,也使得成本飙升。中国大陆近年在建筑技术上突飞猛进,善用人工智能,推动组装式的设计,大幅节约劳动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发展思路也值得香港注意和反思,就是强调“房住不炒”,不要将一个基本民生的商品,转化为资金高度炒作的投资标的,波动厉害,最后让很多购房族损失惨重,赔到焦头烂额。房地产肯定有商品的投资属性,但却不应该成为中产阶级“高不可攀”的商品,最后只会让社会被撕裂成为“购房族”和“未购房族”,业主和租客的利益矛盾,都是社会进一步分化的开始。

香港经济发展出路就是新金融,这恰恰是大陆当前欠缺的领域,由于中国政府要防止洗钱和各种诈骗,大陆对于加密货币和各种新金融的工具,都极有戒心,防止扰乱金融秩序,但不容否认,新金融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旋律,从比特币到以太币,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香港在这方面拥有大批国际人才,成为香港崛起的特色,弥补了中国自处于国际新一波游戏的缺陷。

香港在新金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全力对标先进的电子城市,加强“优质加密货币”的发展,在比特币和以太币这两大系统中,都不能缺席,而是要搭上国际的加密货币的快车,发挥香港资金自由流动的优势,扩大香港的经济的弹性和上升的空间,而不是瞻前顾后,错失新金融突破的良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更应该推动“电子港元”,让香港的货币转化为另一种不可或缺的“电子硬通货”,让东方之珠的美名,闪耀在新金融的夜空中,更加璀璨。由于港币和美元挂钩,在国际上被视为“第二美元”,电子港元也可以为第二电子美元。事实上,当下全球流行的“美元稳定币”(USDT)开始筹办时也与香港结缘,香港的新金融家早就洞烛机先。

不过香港的独特位置,恰恰可以弥补当前中国大陆与新金融绝缘的遗憾。大陆的思路是要避免被波动太厉害的加密货币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但如今比特币和以太币在华尔街形同被“法理化”,连特朗普和拜登都要争相向这些加密货币的业者“献媚”,要争取“币圈”的选民和背后的强大金主,如特朗普最大的金主叶斯(Jeff Yass)就是加密货币的倡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业者相信,假以时日,将来中国一定会参与币圈的运作,甚至会成为新金融强国,而香港肯定是中国的窗口。因此港府也必须在电子港元有关的区块链等电子基建上布局,预做绸缪,培养更多的新金融人才,才不会在亚洲落后,被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先进币圈比下去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