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多年来,来自四川的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将藏羌织绣作品多次带出国参展。她的作品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不少国际品牌向她抛出橄榄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四川成都邛崃藏羌文化博物馆,今年64岁的杨华珍正带领徒弟们练习新的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羌织绣融合了“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两种国家级非遗技艺。主要以毛、麻、棉和桑蚕丝为原材料进行制作,是千百年来藏族、羌族为适应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不断创新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2011年,杨华珍就被评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媒体的推介下,2014年,杨华珍带着多幅优秀的织绣作品出国参展,一鸣惊人。这也是杨华珍后来与众多国际大牌合作设计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介绍,相关工作人员找到她,希望她能给这两个光秃秃的瓶子“穿”件衣服。她最终选择一件“穿”藏族的,一件“穿”羌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杨华珍才知道,这两个瓶子来自国际知名化妆品有限公司,她为瓶身设计的两幅图案被公司高价购买版权。这让杨华珍认识到,独特的民族元素和创新的设计还可以打开国内外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华珍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时尚的。一定要第二次创作,一定要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目前,杨华珍已与20多家国内外品牌开展合作设计、联名。 一针一线走出大山 传统技艺带动创业

杨华珍对民族文化充满生命力的理解和创造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她跟藏羌织绣的缘分从儿时就早早开始,却是在年近50的时候才拿起了绣花针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事业,让藏羌织绣“盛放”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华珍出生于四川阿坝小金县藏羌族合居的一个小山村,爸爸是藏族人、妈妈是羌族人。妈妈会一手厉害的“藏羌织绣”,耳濡目染的杨华珍在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妈妈的手艺。 杨华珍介绍,快八岁的时候,爸爸带她去县城里办事,她看到一个布娃娃非常可爱。回来后她就一直想那个布娃娃,最后自己动手缝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杨华珍给自己绣了一个有藏羌文化图案的布娃娃。课余时光,她总随身带着针线和布料埋头刺绣。到了16岁,杨华珍已经在村里村外小有名气,哪家有婚嫁喜事,都请她帮忙绣制服装和饰品。成年之后,她没有将刺绣手艺变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直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杨华珍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8月,杨华珍回家乡找到了一些手艺人离开大山来到成都创业。杨白兰就是其中一位手艺人,回忆起第一次把自己的绣品换成钱的时候还是难掩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目前,杨华珍团队已累计培训上万人,残疾人400余人,直接带动就近就业的有1000多位农村绣娘及200多位残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杨华珍的手上,藏羌织绣这项技艺从家庭传承走向职业教育,从灾后自救走向助力乡村振兴,也从藏寨羌乡走向了国际舞台。 吸引更多年轻人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

藏羌织绣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藏羌织绣,也成为杨华珍一直思索和努力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业初期,随着订单量的逐渐增多,从家乡跟着杨华珍出来的姐姐们也力不从心。杨华珍尝试招年轻人加入团队,但由于刺绣枯燥,年轻人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总也留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华珍向当时在大学读书的儿子请教,要怎么才能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后来,杨华珍换思路、涨待遇、走社区、进高校,去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纹样,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传统的民族手工艺。 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华珍说,高学历年轻人与传统手工艺人可以让时尚与传统“碰撞”,有很多东西能成全。传承,首先要保护它。要去保护、要去传承,必须要创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