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氏立基连平已有390年,与连平州的历史一样悠久,传到第四代即何嵩的“七多子”(何多才、何多艺、何多略、何多为、何多任、何多学、何多奇)这辈时,相继出现罕见的“父子进士”、“叔侄同科”现象,为同住连平城的颜希深家族,多少是起过榜样作用的——1742年何多才之孙何廷楠中进士时,颜希深年仅14岁。

2)在七多子这辈人里(算上旁支的举人何多闻),实授官职最高者是何多学,他是举人出身,官至山东武定直隶州知州。直隶州的知州高一级,为正五品,与府的同知平级,普通知州则为从五品。照牛排没想到的是,何多学归葬于连平上坪古坑,带着这份亲近,我搜到一些珍贵的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庐江堂何氏连平族谱》记载何多学

3)雍正八年版《连平州志·选举》记载:“何多学,字滩舟,赠公嵩第六子,与从子(何)深同领康熙丙子乡薦。初授江西南康令,康熙甲午(1714年)同考秋闱,解首出门下,所取皆知名士。乙未(1715年)春,北乡妖党明载天伪符煽动,学挺身率练勇驰缚渠魁,宽其胁从不烦一兵,乡民安堵。丁内忧。服除,补山东堂邑令,抚字心勤,司寇黄、抚军陈交薦,擢武定州牧隶三县,率属爱民凛慎如一日云。”

4)何多学(1672-1741年),号滩舟,字未非,是何嵩的第六子。1696年,何多学与侄子何深,以及陆丰的卢恩一起考中举人。据同治11年(1872)的《南康县志·秩官》记载,康熙52年(1713年)4月,42岁的何多学开始就任江西南康知县。《连平州志》上说他抓“北乡妖党”,可谓是何多学在南康任内的主要政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治版《南康县志》记载何多学

据《南康县志·名宦》记载,何多学“廉正勤敏,遇事敢为。康熙54年(1715年),北乡讹言兵变,奸民乘机报怨,势汹汹。多学闻即率吏役数人往,或劝驻塘江以伺变,不听倍遵,驰至其地,劝谕解散,一方帖然。甫二岁,以母忧去(府志)。”《南康县志·武事》又载:“54年,邻郡奸民作乱,乡民入城避难。知县何多学亲往招抚,其贼魁为乡兵扑杀,余党尽散(旧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治版《南康县志》记载何多学事迹

由此可见,何多学与其长兄何多才一样有勇有谋,颇具祖父何有麟的遗风——据《连平州志·耆硕》记载,何有麟“善星象,明崇正初尝从赖参戎征九连诸贼,参谋有力……豫卜数终,自定殓葬日藏箧中,及期晨起栉沐整冠带坐逝……”由于母亲郭氏去世要回家丁忧守孝,何多学在南康只当了两年县令,任内多有善行,有其父何嵩的德量。临别时,江西老表写了两篇长文《邑侯何公滩舟卓政记》、《送邑侯何公滩舟序》以示纪念,说他是可爱、温和的“冬日之日”,比之于春秋时期晋国的贤士赵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邑侯何公滩舟卓政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邑侯何公滩舟序》

5)据乾隆42年(1777年)的《东昌府志·职官一》记载,康熙59年(1720年),何多学出任山东堂邑知县,他在堂邑“抚字有声,邑有不毛地百余顷,民累逋赋(未交的赋税),详请豁除。整饬学校。升为武定知州。”照牛排考古 www.ZhaoNiuPai.com/KaoG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版《东昌府志》记载何多学宦迹

何多学的政绩有目共暏,他的上司也看到了,并向雍正皇帝举荐,即《连平州志》上所谓“司寇黄、抚军陈交荐”——雍正元年(1723年),山东巡抚黄炳上疏雍正皇帝,推荐办事勤慎、人品端方的商河知县吴曙,办事勤慎、为人老成的堂邑知县何多学,以及办事去得、为人直坦的馆陶知县杨一正,希望雍正能从三位知县中各钦点一名来补授济南知府和青州知府。济南是省会,雍正可能考虑到经验问题,此事不了了之。在堂邑知县任内,何多学可能“大计”考核不合格(为官操守、行政才能、行政表现、年龄和身体状况等某个原因),被罢官了。康熙、雍正时可通过捐银来恢复受处分降革的原官,称为“捐复”,雍正三年(1725年)9月,吏部尚书孙柱为何多学申请官复原职,在新巡抚陈世倌的举荐下很快擢升为武定知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巡抚黄炳举荐何多学的奏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多学捐复堂邑知县

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新设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但缺少一名知州。次年六月,时任山东巡抚陈世倌举荐何多学为直隶州知州。纪晓岚等人编纂的《钦定四库全书》收录了陈世倌的这份奏折,从硃批来看,雍正对陈世倌本人不太满意,但奏折获得了批准。据咸丰9年(1859年)的《武定府志》记载,在堂邑当了4年知县后,1725年底,54岁的何多学正式就任山东武定直隶州知州(正五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巡抚陈世倌举荐何多学的奏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咸丰版《武定府志》记载何多学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何多学在武定州似乎并无太多建树,《武定府志》上只记载雍正4年(1726年)时,何多学奉文在府治东郊创立“先农坛”。在1729年刻的苏州岭南会馆《建广业堂碑记》里,为首的助金题名者是“山东武定州正堂何多学”(这是1723年的事)。

6)雍正12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何多学的最后一份工是蒲台知县(该县后来隶属于武定府)。据乾隆28年(1763年)的《蒲台县志》记载,何多学于乾隆3年(1738年)任山东蒲台知县,相当于从正五品官降到了正七品官。三年后,何多学逝世,享年7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版《蒲台县志》记载何多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平何多学、何洲父子生平轨迹

7)何多学的故居原在连平城东红星二街的大下屋,配蓝氏、周氏,生有五子:何洲、何津、何湄、何滨、何淙。照牛排查到了何多学的长子何洲的资料——据嘉庆3年(1798年)的《东莞县志·职官一》和民国19年(1930年)的《崖州志·秩官志》记载,何洲从雍正9年开始担任东莞县儒学训导(从八品),雍正年间还做过海南崖州的训导。另据乾隆54年(1789年)的《怀庆府志》记载,何洲于乾隆4年(1739年)升任河南怀庆府经历(正八品)。目前已知何洲在连平城有后裔数十人,不知何津、何湄、何滨、何淙是否还有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莞县志》和《崖州志》记载何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版《怀庆府志》记载何洲

8)毕竟是举人出身,何多学还是很有文才的。何多学写过九连山和陂头的通天岩,写过《牟公祠聚元会序》,募建刘正烈墓亭时也曾经题词。滩舟何公以利济为己任,曾与侄儿何深、何滋(何健生的先祖)捐建连平大埠步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