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郝莹 杨峰 摄影报道

今年六月,一组用“花馍”与“血社火”的传统艺术形式来呈现反家暴的实验艺术作品突然走红。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7年来,因反家暴话题而受到关注的艺术作品之一。

作品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展,由一名22岁的女生创作,命名——《关中印象之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

作品发布后,女生的社交平台收到5万多条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邱桃子和她的作品 杨峰 摄

这组作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想表达怎样的思考?2024年6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见到了这组作品的创作者,刚结束毕业答辩不久的邱桃子。她分享了与村里的阿姨们共同创作这一作品的过程,以及自己对于艺术如何介入社会现实的思考。

“花馍”与“血社火”

那是一组等身高的影像展板。

7个来自关中农村的阿姨作“血社火”扮相,身穿戏服、化着戏妆,脸上有淤青和血迹,手中捧着亲手制作的花馍。直面人像的冲击力,让许多路人驻足。展板背面的玻璃柜里放着照片中的花馍,上面有彩色的面塑小人和精巧的花朵装饰,分别对应着展板背面的文字——某一则新闻中的家暴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社火”传统艺术表演 图源受访者

这组作品被命名为《关中印象之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是一句部分地方谚语,意为媳妇越打越温顺,如同面团越揉越筋道。作品阐述介绍道,“此系列作品借助关中传统民间美术形式——花馍和血社火(扮演者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其角色形象血腥,表演内容多为故事场景,为的是惩恶扬善)的样态,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家庭暴力进行反思……”

展出后,作品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讨论。有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很多阴暗的角落就是被隐藏在这样的日常之下,很难被人注意到,身边最应该共情的人也不以为然,西美的毕业生很勇敢……”

诚如观众所言,作品揭开被日常化、合理化的角落。一边是广为流传的“打媳妇”谚语,一边是部分妇女不可言说的隐秘痛苦,两者在被揉捏的面团上相遇,经由7位阿姨的双手“描述”出来。由真实生活中或许是受害者的群体,演绎“惩恶扬善”剧情的血社火,矛盾带着前所未有的张力投掷在人们面前。

隐秘的日常

距离第一次听到“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句话已过去一年多,桃子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

桃子是浙江湖州人,她深知在其他部分地区,家暴依然存在,“小时候的经历也会影响我做一些选择,但我会以抽离的第三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这段记忆。”

“特别讽刺的是,花馍又被称为‘母亲的艺术’,但‘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句话听上去那么冲突、那么暴力。”

她决定在秦岭北麓的这个村里,发起一场有关反家暴议题的活动。

从2023年4月启动这个项目开始,她一得空就去村里混脸熟,做前期调研。起初是陪着她们干活,聊聊天,后来和一个阿姨熟起来,她会带桃子串门儿,介绍她认识更多人。留在村里时,桃子就和她们同吃同住。

打开局面是困难的,不仅因为涉及隐私。

桃子发现即便是和熟悉的阿姨,也很难深入推进这个话题。村里过于紧密的人际关系,让她们既无法倾诉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果说出曾目睹的实情,也会觉得“说别人家的闲话”不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一家出事,另一家立马知道,彼此之间太了解了。”

和阿姨们不断拉近距离的同时,桃子引入“血社火”和“花馍”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进入自己的作品。“邀请他们参与表演的时候,相当于把这个话题重新再说了一遍。他们会认可‘家暴是不好的事’,叔叔阿姨其实都还挺支持的,觉得在做好事。平时他们也会吼吼秦腔之类的,就认为这是一次文娱活动,娱乐性多一点。”

她们的回答

正式执行项目的那两天,桃子抛出的问题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回答。

7月17日,一位做花馍的女老师,来指导桃子和7位阿姨做花馍。桃子给阿姨们提供了新闻中的文字场景,请她们用花馍的面塑来还原。“我没有告诉她们怎么捏,都是她们凭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桃子和阿姨们一起和面 图源受访者

桃子和阿姨们围在桌边干活,面团不断摔打在桌案上。轻声聊天间,来自临潼的花馍师傅说起自己朋友的经历,“被她丈夫一砖头砸在脑门上,一直在流血,去隔壁借了餐巾纸,完全止不住血,进医院住了两个月。”花馍师傅再去问那个朋友,你还想不想跟他过。她说,“我只能跟他过,不然我儿子就找不到媳妇。不管跑到哪儿,那个男人都会找到我。”

房间里沉默下来。

“我们都知道彼此这一刻为什么沉默,因为能共情,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话可以安慰,我觉得那种沉默是很珍贵的,也是一种力量。”桃子说。

在沉默中,阿姨们一点点打开自己,说起自己的朋友,身边的见闻,甚至愿意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个人也胖,一拳头打过去,就把他媳妇的四个门牙都打掉了......”“哎!就因为生了个女娃,俺婆婆说把俺女娃丢了都没人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姨们用花馍还原自己的经历 图源受访者

如果可以,没有人想活在恐惧中,没有人想一直保持沉默。“我感觉到,阿姨们聊起这件事,再到主动倾诉自己的故事,这成为主体性逐渐归还给她们的过程,我变成了一个倾听者,而她们是创造者。”桃子说。

阿姨们没停下手中做花馍的活,那些面塑小人身上,被涂上红色的、黑色的颜料,塑造出淤青血迹之类的印迹。

在桃子看来,这是她们的回答,是她们的语言。

艺术与现实

做这个项目三个多月,桃子第一次松了一口气。

“参加社火表演的叔叔阿姨们都挺开心的,还有阿姨私下来找我倾诉,那个时候会觉得突然就充满了力量。”

毕设展出时,7块等身高的展板陈列在阳光下,展览所在的商场人来人往,时时有人驻足细看,许多人添加了印在最后一块展板上的微信二维码,和她分享自己的观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路人驻足观展 杨峰 摄

更意外的回响来自网络。作品发布后,桃子的社交平台收到5万多条留言,讲述自己或他人的遭遇。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她从没想过会给谁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只想把问题推出去,让更多人正视它、谈论它。

“对于她们来说,这是一个窗口,让那些隐秘的不可见的东西重新可见。或许也是一种疗愈。”

桃子回忆起进入美院时选择跨媒体艺术系的时刻,她的方向是实验艺术,算是一种社会介入,它表达的媒介不会受限,只要把事情能说清楚。“我当时觉得找到了比画画更适合我的语言。简单来说,就是艺术家讲述一个问题,她可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她可以把问题拉回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去讨论,当这个问题可见化后,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