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是星罗棋布的绿苇红滩,平平仄仄的归鸟,婉转盘旋,越过渤海湾;近看,是滩平岸广的盘锦港,纵横起伏的油田管道,人员车辆,往来穿梭。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武江民、白涌泉 编辑高雪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5月5日,在盘锦市辽河口湿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区拍摄的黑嘴鸥(杨青/摄)

盘锦,一座被轻轻放在湿地上的工业城市。

远眺,是星罗棋布的绿苇红滩,平平仄仄的归鸟,婉转盘旋,越过渤海湾;近看,是滩平岸广的盘锦港,纵横起伏的油田管道,人员车辆,往来穿梭。

这座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也因“湿”而美。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的盘锦,30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但在一段时间内,这片湿地也有过“失地”的风险。“要大米还是要丹顶鹤,要海参还是要黑嘴鸥?”20世纪90年代前后,人们把苇田变成了稻田,把滩涂变成了养殖场,部分滩涂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物接连成片,湿地发出哀号,亟待拯救。

2015年起,盘锦启动“退养还湿”工程,逐步恢复湿地8.59万亩。修复如新的湿地唤来了更多“湿地精灵”,成为斑海豹、黑嘴鸥、丹顶鹤等一众珍稀野生动物的新家园。

春季“踏青观鸟”,夏季“滨海休闲”,秋季“绿苇红滩”,冬季“冰雪温泉”,借助湿地优势,盘锦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推动产品迭代更新,寻找流量密码,奔向文旅发展新的蓝海。

“犹如一次刮骨疗伤”

在画家赵世杰笔下,盘锦是一座从荒原走来的城市。

1973年,在绿皮火车上颠簸了14个小时,18岁的赵世杰从大连来到盘锦的第一脚,就踩进了一片泥潭。捡起鞋,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搭上马车,一路上,滩涂连着滩涂,望不到头。

彼时的盘锦被称为“南大荒”,数十万青年像赵世杰一样来到这里,他们吃着冷馒头,戴着狗皮帽,披星戴月地挥汗拓荒,开启了油田开发、治碱种稻的艰难创业。

在浓重的墨色和挺拔的线条中,赵世杰将画笔对准形单影只的巡管工、满身泥浆的钻井工、寒夜坐岗的录井人,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油城。

辽河油田出油了,城市道路平整了,盐碱地改良的沃土飘出稻花香……可部分地区却面临发展“阵痛”:粗放的工业发展让河流变得浑浊,湿地原来的主人鸟兽虫鱼,也消失不见。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海参等海洋养殖业兴起,辽河口湿地围海养殖业户越来越多,对湿地植被和近岸水质造成了破坏,直接威胁到珍稀物种栖息觅食和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2015年,盘锦市正式启动“退养还湿”工作。但这谈何容易。“退养还湿”关系着数百个养殖户的生计,这些养殖户来自12个省份41个城市,且涉及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养殖户海域使用权证已经过期,有的则从未取得海域使用权。

事关绿水青山,再硬的骨头也要啃。盘锦市制定了《关于对“退养还湿”困难群体给予救助的实施方案》,全市4个救助小组分赴北京、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地,累计完成9个批次、66户养殖业户的调查核实工作。盘锦市相关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逐个逐户讲大义,也投入真金白银去“赎买”,对到期退养的养殖户补偿转产费,对坚持养殖者给予2倍面积的异地置换,有效助力“退养还湿”工作稳步推进。

随着推土机轰隆声响,1000多个养殖池被推倒平整恢复湿地。到2021年,盘锦实现598个养殖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万亩、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6月16日,大型机械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退养还湿”湿地修复工作现场进行清理、平整作业(潘昱龙/摄)

“就像一次刮骨疗伤,虽然很痛但值得。”盘锦市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生态修复科负责人孙大志说,盘锦将养殖坑塘清理平整后又开始修复工作,一片片潮沟被清淤疏浚,鱼虾开始洄游繁殖,进而又带动栖息觅食的鸟类不断增多,湿地的生态功能开始复苏。

在辽河油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生产设施被陆续关停退出。在市区,住建等多部门坚持“引湿入城”,城中湿地星罗棋布,人们闲坐垂钓,露营小憩,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找一方宁静。

“每一个盘锦人都知道,这份美丽有多么来之不易。”赵世杰说。多年来,他将笔触从石油工人转向湿地保护。在他的画作中,近处是石油的钻井平台,远处是茂密的芦苇荡、红海滩与金色的阳光、莹白色的海岸线相互交织,一幅大工业与生态相互交融的画面,被他一点点用油彩涂抹开来。

守护“湿地精灵”

春天看斑海豹、夏天欣赏黑嘴鸥、秋冬与丹顶鹤共游红海滩……在城市里与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这是专属于盘锦人的幸福感。

每年4月,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码头出发,不到两海里,就可以看见礁盘岩石上,有一群“海洋精灵”正在晒日光浴。它们有着圆鼓鼓的肚皮,身着“斑点西装”,望见船客,不时抬头张望,两鳍上下翻腾,憨态可掬。

这是渤海辽东湾的老朋友西太平洋斑海豹,也是唯一一种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脚类海洋哺乳动物。这里是斑海豹繁殖区的最南端。它们像大海的信使,每年12月从高纬度寒冷水域赶来,在辽东湾捕食、休养后,5月又追赶冷潮,踏上归途。

盘锦市盘山县三道沟海域附近,每年有100多只斑海豹来此休养栖息。因此处常有渔船、游客来往,为了守护斑海豹,2012年起,盘锦市在当地距离斑海豹聚集地约一公里处设立了保护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4月9日,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潘昱龙/摄)

每年3月,三道沟附近的海冰化得早,那些趴在冰排上、无法长时间在水中生活的小斑海豹会被父母放到滩涂上,存在受伤风险。保护站的队员们每天在海岸线上巡查,观察小斑海豹生长情况,及时劝导渔船和游客远离。

执法队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有的渔民还让出了自己的部分作业区域,供斑海豹休憩。每次出海时,一发现有落单时间过长或受伤的斑海豹,渔民就会及时和保护站联系,协助援救。

盘锦湿地保护协会提供的跟踪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当地单日上岸斑海豹峰值一般在80只至120只。2024年春季,单日上岸斑海豹的峰值达302只,为近30年来最高。

像斑海豹一样,越来越多的“湿地精灵”为盘锦投下信任票。

在盘锦市大凌河口东侧,纵横交错的潮沟中,不时有黑白相间的飞鸟越过。这里是世界濒危鸟种黑嘴鸥的栖息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嘴鸥可观测到的数量仅有2000余只,盘锦是最大的繁殖地,种群数量也只有1200只左右。

1991年,盘锦当地媒体人刘德天自发组织起黑嘴鸥动物保护协会,开始为保护黑嘴鸥四处奔走。2010年,一家企业准备在30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刘德天依靠盘锦市环保部门阻止了这一行为;为了让黑嘴鸥吃得好,保护协会组成专家团队技术攻关,孵化出黑嘴鸥的食物沙蚕苗。

盘锦市专门安排410万元试验性地建设了人工繁殖岛,2004年成立南小河管理站,建设总面积为9100亩的繁殖区,逐步升级对黑嘴鸥的保护。近年来,盘锦市又通过“蓝湾工程”,疏浚潮沟,进行底栖生物增殖,恢复碱蓬植被,既为黑嘴鸥提供食物,也为黑嘴鸥提供了栖息的家园。

如今,每年春天,黑嘴鸥如约而至,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上万只。

唱响文旅四季歌

每逢深秋,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就会迎来游览高峰。从盘锦市区乘车,一路皆是风景。先是层层起伏的稻浪,再是稠密绵延的芦苇荡,忽而又大道阔行,连绵不绝的红映入眼帘,戏水的鸟群在水天之间展翅、滑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9月28日,这是盘锦市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内的稻田及红海滩风光(王乙杰/摄)

向远望去,被碱蓬草染红的沿海滩涂接连成片,浩瀚的大海与之相拥,留下一道银白色的弧线。一条条木栈道逶迤伸向海边,游客三五成群,闲游漫步。

红海滩是盘锦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2017年左右,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18公里长的廊道里,碱蓬草退化导致面积骤减,一度只有2000亩左右。裸露于地表上的泥滩,像一块块难看的伤疤。

为保护生态环境,盘锦市在进行“退养还湿”工程的同时,联合专业科研院所,通过潮沟疏浚、储水扩容、碱蓬草种补植等办法,开展红海滩湿地修复试验研究,全面强化自然资源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9月12日,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内的红海滩(姚剑锋/摄)

如今,红海滩碱蓬草种植面积已扩至2万余亩,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开启2024稻梦红海滩大地文化艺术节,巨型稻草造型、粉红火山、各色花艺景观等吸引了众多游人打卡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9月28日,游客在盘锦市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游玩(王乙杰/摄)

以湿地为品牌,盘锦市不断培育文体旅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春季“观鸟赏花、踏青采摘”,夏季“休闲避暑、畅享田园”,秋季“观红滩绿苇、品蟹肥稻香”,冬季“嬉冰雪、泡温泉、住民宿、过大年”,全时全季全域旅游业态渐入佳境。盘锦市还推出“二界沟开海节”“红海滩插秧节”“湿地芦花节”“卧龙湖冬捕节”等特色文旅活动30余项,每年参加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31日拍摄的盘锦辽河口湿地“冰脉”(杨青/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月20日,业余选手体验冰凌徒步(潘昱龙/摄)

据统计,今年端午假期,盘锦市共接待域内外游客106.56万人次、测算实现旅游总收入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39%。

监制丨李 磊

责编丨孙 超

编辑丨王忠超

来源丨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