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北京车展上,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现身地平线发布会现场,发表了又一个“上下场论”:“新能源车上半场看电池,下半场就要看芯片。”这也就是说,新能源车电动化水平怎么样,关键在电池,而新能源车的智能化水平如何,则取决于芯片。这话不无道理。

而一辆新能源车里最重要的两类芯片,一是智驾SoC芯片,一是智舱SoC芯片。关于这两类芯片,行业里流传着一种“爆论”:“英伟达决定着中国的智能驾驶,高通则左右着中国的智能座舱。”

这里我们暂且不谈英伟达,只说高通。

去年年底,国内某咨询公司统计,中国车企新推出的车型中,有近90%搭载了高通8155座舱芯片,而本土芯片厂商的市占率则不足10%。不仅市占率高,高通座舱芯片装车量的增幅也惊人。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高通8155芯片的乘用车交付量为206.23万辆(部分为双8155配置),同比增幅达238.3%。

目前来看,由于座舱芯片研发周期长、生命周期短、出货量低,研发成本很难摊薄,属于高门槛市场。而从消费电子领域的极致内卷中厮杀出来的高通,因其在成本、产品性能、生态上的先发优势,不仅能对一众缺少根基的SoC芯片新势力形成降维打击,其他从PC端、手机端转型到汽车端的芯片厂商短期内也很难超越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就眼下来说,高通的确决定了中国的智舱水平,但在更长远的将来,高通在智舱界的统治地位未必不会松动。

01高通的称霸

过度依赖智能手机这项单一业务,一度是高通的心腹之患,直到2015年中国的汽车“新四化”为高通的“去苹果化”提供了机遇。

所谓“新四化”指的是汽车的智能化、电动化、电商化和共享化。在体现汽车的智能化这方面,座舱成了绝对的先锋,车企将消费电子理念引入座舱:越来越少的物理按键、越来越大的屏幕尺寸、越来越清晰的分辨率、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娱乐系统,以及多样的交互方式、高频的OTA等等。

汽车内饰的变化推动了车企对座舱芯片需求的变化。此前座舱芯片强调的是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低成本,市场被NXP、瑞萨、德州仪器等几大供应商分食。但车机从功能机变成智能机之后,要想带动以上这么多的需求,就必须有一块性能强劲、算力强大、还能保持快速迭代的SoC芯片。这意味着成熟制程不够用了,车机芯片也需要像手机芯片一样采用先进制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即便是NXP等传统芯片供应商的高端产品,工艺也只能达到10nm,未能跳出成熟制程的范畴。且由于先进制程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成本巨大,而汽车行业一年百万辆的出货量对芯片企业来说,根本不够摊薄成本,因而NXP等传统供应商无力跟进先进制程,只得将新能源时代的红利拱手让给高通。

2014年,高通发布了旗下第一款车机芯片602A,就此切入车载领域。2016年CES大展上,高通又发布了第二款车机芯片820A,这款芯片同样由手机芯片魔改而来,一经上市便收获了来自蔚来、理想、小鹏、大众、极氪的大波订单。但真正奠定高通在智舱芯片领域地位的,是它在2019年推出的第三代车机芯片。

2019年,高通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的7nm制程车机芯片——SA6155P、SA8155P和SA8195P,由于采用了先进制程,这代车机芯片的算力、性能相较此前实现了质的飞跃,2020年欧拉好猫参数图片)和极氪001的两次“换芯”门,更是让高通8155成了消费者心中智舱的认知标签。于是,从2022年开始,以8155为主的高通芯片几乎垄断了中国车市,车企每生产一辆车就要交一笔“高通税”。

此后,由于座舱内摄像头及其他传感器数量增多、AR HUD搭载率攀升等原因,车企对座舱芯片的性能、算力和集成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通第四代智能座舱芯片——SA8295P应运而生。这款产品首次采用5nm制程,AI算力是8155的8倍。产品上市后,曾在手机圈上演过的“首发之争”又发生在极氪和集度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企将高通芯片的首发视作营销上的一大卖点,侧面体现了高通在智舱芯片领域的统治地位。

这不仅因为高通的硬件强势,也因为高通自带生态开发优势。除了特斯拉,多数主机厂都把车机理解为手机,多数产品的车机采用的都是安卓系统,而由手机芯片魔改而来的车机芯片,继承了高通在手机行业对安卓系统长期适配的经验,对车企或下一级供应商而言更具开发友好性。

高通在其硬件平台上,提供了相应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套件,从而车企或下一级供应商能够根据车型定位与目标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功能定制和开发,降低了二次开发的成本,这也让客户更愿意接受高通的解决方案。

但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说,高通正被“追逐同一个巨大机遇的巨头企业”包围,在智舱芯片领域,它的地位或许并不如它在手机芯片领域那样稳固。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3年中国智能座舱SoC市场规模为108亿元,预测今年将达到143亿元,2026年将达到266亿元。对于这一高利润的增长市场,AMD、联发科等其他从PC端、手机端转向汽车端的传统芯片企业,以及一批芯片新势力都垂涎不已,并且都已采取实质行动,试图分食高通的市场份额。

02对手的围攻

如前所述,高通能称霸智舱芯片行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消费电子时代积累的优势。但在智能座舱芯片应用上,消费级产品向车规级产品转型的技术壁垒并不算高。这也就意味着,英特尔、AMD、联发科等玩家一样可以将它在消费电子领域的经验复用到汽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4月,高通的老对手联发科发布了天玑汽车座舱平台,并首次将3nm制程应用于汽车芯片,算力比高通的8295芯片提升了30%。除此之外,它与英伟达结成同盟,希望通过AI的加持让自家产品更具性价比和竞争力。

AMD作为PC 芯片厂商,天然地具备较强的计算和处理能力,旗下的Ryzen V1000系列芯片已搭载在特斯拉Model 3Model Y上,今年AMD又推出了针对汽车座舱的V2000A系列芯片,成本更低,CPU性能更高,难保不会有除特斯拉之外的主机厂跟进。

与此同时,一批车载芯片新势力也在加速崛起,它们主要来自中国本土。

比如背靠吉利的芯擎科技,去年推出了国内首款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又采用了更适合电动车的“硬件隔离式”架构,与高通的“软件虚拟式”设计形成差异。

再比如四维图新的AC8025芯片在座舱控制之外,还联合了地平线征程3推出舱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搭载在四维图新最新今年发布的NI in Car中。

芯驰科技以X9舱之芯系列产品,覆盖各个时代的座舱处理器需求,现已量产在奇瑞、上汽、长安、广汽等多家车企的产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本土厂商在智舱芯片领域起步较晚,算力、性能多半不及高通,但这不等于它们没有突围的希望。在车企将降本增效作为第一要义的背景下,汽车芯片从单维度地强调算力变成了强调性价比。众多本土芯片厂商将这视为追赶高通的契机。

和高通这样的海外应商相比,本土供应商的产品不仅价格更低,更能帮助车企节省开发周期。拿芯驰来说,“大部分的适配工作,芯驰可以提前替主机厂做,比如先进的信息安全方法,在车厂还没有动起来的时候,芯驰就开始做。车厂如果选择芯驰的方案,可以节省5-6个月的开发周期。”

不仅如此,本土供应商能够更好地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国内的车企竞争激烈,需要做很多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功能,这就需要芯片从底层上去支持它做一些客制化,但国外厂商很难支持车企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它们主要的客户不在中国。”这正是芯驰等本土供应商的长处。

除此之外,高通芯片算力覆盖不到的15万以下的细分市场,也是本土供应商的突破口。

15万以下的车型未必真的需要多高的芯片算力,此前这部分产品向高通倾斜,遵循的是硬件预埋的逻辑,但最终造成的是算力的浪费;何况,算力之外,车企对芯片的适配优化能力同样是决定车机体验的关键指标,所以与其盲目卷算力,不如设法提升用好芯片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想见,未来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回归理性,一部分定位中低端的车型,会更愿意采用报价更低、服务更灵活的本土供应商的方案。

即便没有以上这些因素,单是供应链安全这一点,高通就处于绝对劣势。据了解,广汽、吉利等国内大厂都已有了明确的国产替代计划,只要有了足够多的定点,国产芯片在性能、算力等方面赶超高通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市场才是芯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通芯片的性能还不是一部部手机喂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