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80后应该都被家里的老人告诫过“不要自己到处乱跑,要是被坏人盯上了,在你的脑门一拍,你什么就都不知道了”。这个听起来荒诞不羁而且还带点传奇色彩的故事,就是“拍花子”。要知道在当时,此故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那“拍花子”到底是否存在呢?“拍花子”到底是什么呢?“拍花子”为什么流传广泛呢?

要想理清这些事情,我们首先要了解何为“拍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花子”的前世今生】

在1937年出版的《北平风俗类征》里就记载了,那时候专门就有些人用一些小玩意儿诱拐小孩儿的事儿。这些被拐卖的幼儿的下场可想而知,男孩儿还好说女孩儿则会卖到烟花之地,一生都被毁了。

这些诱拐孩子的人,因为一般穿的破破烂烂如叫花子一样,他们十有八九都能得手,所以称作拍花子。

到了现代,我们听到的拍花子则更具传奇色彩。我们经常会听说,“某某某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用手拍了某某的肩膀一下,某某就把人带到家里,把家中所有的钱财双手奉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我们甚至会听到一些“案件”,比如说2005年发生在河北的拍花子案件:一个国企出纳声称自己遇到了拍花子,甚至被连拍了14、5回,导致297万的公款不翼而飞。当时这个案件还上过《今日说法》。

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案件来分析一下“拍花子”的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花子之人贩子】

就从80后嘴里那个版本的拍花子说起吧!80、90年代的父母为了告诫孩子不要乱跑总会说“别到处跑,小心被拍花子的人拍了”。

据父母所述,拍花子之人颇具神秘色彩。他们常以轻拍孩童脑门的手法,使其瞬间变得顺从,并心甘情愿地跟随他们离去。此等行为,虽听起来离奇,却时常被老人们提及,引人遐想。

这个说法是来自于晚清的时候,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带来了西方传教士。由于那时的传教士质量良莠不齐,他们不只是传教,更多的时候还具备间谍的功能。

《北京条约》的签订导致多地被划归教堂使用,吸引了大批洋人前来中国担任传教士,企图从中获利。然而,这些披着传教士外衣的洋人,在中国并未积极履行宗教使命,反而从事不当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这些洋人黄头发,蓝眼睛一看就像是书中走出的妖怪,更不要提这些人干的坏事了。在《中华民族特征

》中描述,这些洋人面色惨白,吃生肉,不懂得礼数,不像是正常的人类。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间一直流传着洋人会妖术。他们一摸小孩子的头,小孩子的肾脏和心脏第二天就会莫名其妙的丢失。

可见当时洋人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再后来大家就把洋人的这些妖术说法嫁接到了人贩子的身上。

经过时间的沉淀,这种说法愈发贴近现实。为了便捷地告诫子女,人们口耳相传,逐渐衍生出关于人贩子的神秘能力:只需轻拍孩童,便能令其眼花缭乱,心甘情愿地跟随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这些传言也并不完全是杜撰的,因为在80、90年代的人贩子远远要比传说当中的更可怕。

通过下面一组数据,大家就能明白当时的人贩子是有多么猖狂的。

1984年-1987年短短3年当中,湖南某市就有899名妇女被拐。

1986-1987年一年当中,湖北就有550名妇女被拐。

1987-1989年两年时间内,四川被拐妇女儿童高达19445名。

1991年11月至1992年1月间,云南省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妇女儿童拐卖事件。短短两个月内,竟有高达1945名妇女儿童不幸沦为受害者,这一数字凸显了当时拐卖犯罪的严重性,也反映了社会对此类犯罪的严峻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贩子的手段极其恶劣,他们有时会在深夜翻窗而入,偷走无辜的孩子;在偏远地区,则直接使用暴力手段抢夺孩子;更有甚者,冒充公职人员,骗取信任,进而拐卖妇女,其行径令人发指。

这些拐卖团伙,并不只是一两个人,有的时候他们可以达到上百人,甚至有的是一个村都参与拐卖。

这些村庄80%的人都是靠着拐卖妇女儿童为生,甚至他们那个时候还有土枪,围攻警察,也有民警因此牺牲。

因此,在那个时期,拐卖妇女儿童的问题极为严峻,成为突出的社会痼疾,与当今社会的状况相比,简直无法同日而语。这一恶劣现象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亟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以遏制。

鉴于当时人口贩卖活动猖獗至极,家长们对贩卖人口者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与痛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绪逐渐加深,贩卖人口者逐渐被社会妖魔化,成为众矢之的,背负着深重的道德谴责。

这些妖魔化的人贩子正好是吓唬小孩儿的利器,于是一个建立在半真实基础上的传说应运而生,所以流传度也越来越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