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帅群体中,陈赓将军是极富人格魅力和传奇光彩的一位,尽管在战争年代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豪爽又乐天的性格。战友们称他是“军中幽默大师”,就连一同从红四方面军拼杀出来、寡言少笑的王树声将军也和他十分熟稔,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两人还留下了“再来一碗红烧肉”的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一碗红烧肉

众所周知,六十年代的新中国仍处于努力发展、物资供应难以保障富足的阶段。哪怕是在首都北京,各种吃的、用的物品,也很难做到想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首都召开的一些会议就成了老战友们会面叙旧的好机会:先把工作做完、会议开完,老战友们再三三两两地结伴前往食堂,要上一两份饭菜,一边吃一边聊天。大家平时各自分散在天南海北,很难有碰头相聚的机会,每次聊天总是要聊到尽兴为止。

陈赓和王树声两位将军,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之后相约结伴走进了食堂。既然都是老战友了当然不用客套那么多,陈赓开门见山问对方,你今天想要吃什么?

不同于陈赓的大大咧咧、爱开玩笑,王树声是个话少又认真的性格,他认认真真地琢磨了这个问题,然后老实说“想吃红烧肉”。因为在当时,他真的挺久没吃红烧肉了,他甚至还说了句“我一个人都能吃掉一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原本是随口说的,没想到陈赓听完却当真接上了话头,陈赓问他:“你真的能一碗全吃完?”

王树声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陈赓却语出惊人:“你要是真能吃完,那我就能让服务员再上一碗!”

等到他俩要的那碗红烧肉端了上来,陈赓真的把整碗都推到了王树声面前,笑嘻嘻地说:“你刚才不说一整碗能吃完?这碗都是你的。”

战友见面,哪有吃独食的道理?王树声不好意思,说算了算了,我吃掉一碗你怎么办?咱们还是一起吃吧。

哪里想得到陈赓的“鬼主意”远远不止这么点儿,他悄悄告诉王树声,把红烧肉连碗带肉都藏到桌子下面去,这样我们就能一人一碗红烧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趁着服务员没注意的当口,王树声真的按陈赓说的,把肉藏好了。陈赓看他藏完了,转头一本正经地对着服务员喊道:“我们的一碗红烧肉快点上来!漏掉了我们这桌。”

服务员走过来一看,满脸迷惑,自己明明刚才上过这桌的红烧肉啊?但是看看桌子上确实空空荡荡,服务员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厨房又端了一碗红烧肉上来。

老战友的笑谈

这下子,他们的桌子上就真的有了“一人一碗红烧肉”。坐在周围其他桌子旁的同事战友们眼看着这一桌的“奇怪情况”,再一看桌子旁边坐着陈赓,立马就明白一定又是陈赓在捣鬼,不少人直接就笑了出来。

等到服务员再次经过这桌的时候,发现这两人一人一碗红烧肉正吃得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被陈赓将军开了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是开玩笑,但也肯定不能白吃白喝,最后陈赓王树声这一桌,两人十分自觉地按照两碗红烧肉的价钱结了账。

其实在当时,不但整个社会的物资供应不足,将军们的工资和补贴也不高。许多人家里有多个子女等着花钱,有的还要照顾战友、烈士亲属等等,不多的钱就更不够花。就连毛主席自己的工资都不够用,经常要用稿费来补贴周转。

陈王两位也不例外,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到了老战友碰头这样的时刻,才算是小小地“奢侈”了一把。

旁边目击此事的有许多都是两人的老战友,不但知道陈赓的脾气,也很明白两个人的交情,因此大家都把这事当做一个笑谈,最多也就说一句——“陈赓啊陈赓,你可真是!”

传奇大将陈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这个人,是新中国开国将帅中富有人格魅力的一位。他的人生经历极为跌宕多彩:家族与曾国藩的湘军渊源不浅,自己考进过黄埔、到苏联进修过、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去上海干特科。新中国成立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是他大放异彩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越南、朝鲜也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他一生有丰富的曲折经历,也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其中影响力最大、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毛、周、蒋三人分别对他的看法。

官方文献将他定义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周总理一直对他十分欣赏,在他病逝后亲笔题字送别,蒋介石更是直接说出过“陈赓就是黄埔精神”的评价。

众所周知,在这三人之中,陈赓较早有较多接触的人反而是蒋介石。蒋本人崇尚曾国藩,因此对自带湘军渊源的陈赓更为赏识,陈赓在东征作战中担任连长,更是不畏危险不辞辛劳,救过蒋介石一条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就是陈赓名列“黄埔三杰”的一大原因,更是“黄埔精神”一说诞生最直接的源头。

不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有不少看法认为:以蒋对他的看重和赏识,如果陈赓只追求个人的名利地位,完全可能当上国民党的高官。但是陈赓坚持不动摇的理想和信念,促使他在大革命的关键节点作出了抉择,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此后,陈赓曾经因求医上海而被捕,蒋介石一方对他用尽了拉拢劝诱的种种手段,但他却始终不为所动。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也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看法

在黄埔的求学经历,同样造就了他与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极深渊源。

陈赓进入黄埔之后不久,便因为人缘极好、性格幽默、有表演天赋和周围人打成了一片。他天性乐观、擅长与人交流,在宿舍休息时常常即兴给室友们表演各种笑话小品段子,同学们个个看得捧腹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注意到陈赓的时候,他正在表演一个名叫“矮子吃长面”的小品段子。他虽然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人既聪明又豁得出去,模仿得像又擅长扔“包袱”,演得惟妙惟肖。

这样的能力可不能浪费了,果然此后没多久,周总理亲自指导的“血花剧社”就建立起来,陈赓是其中的核心人物。由于剧社缺少女演员,他甚至还反串过《皇帝梦》中袁世凯的五姨太。

加入红军后,陈赓当过团长、师长,参加过反“围剿”,长征途中闯过雪山草地。尤其是在过草地的过程中,周总理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陈赓兼任担架队队长,承担起了一路护送、确保周总理平安走出草地的重任。

不仅周总理,毛主席对陈赓的才干和性格也都十分欣赏,说陈赓是他的“顽皮老乡”。因为交流很多、非常熟悉,陈赓有时候会做出一些看似“离谱”的举动,比如会议之中向毛主席“讨水喝”,或者把毛主席的香烟偷偷藏起来以免他抽烟太多。主席总是一笑置之,因为知道他只是日常活跃爱看玩笑,但大事却从不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树声将军

如果要说资历,王树声将军同样是很早就投身革命的那一批——早在1927年,他就参加了黄麻起义。之后鄂豫皖红军诞生并逐渐壮大,他和陈赓都成了徐向前元帅的部下。

在鄂豫皖红军拥有三个师编制的时期,陈、王两人分别担任了第11师、第12师的师长。这也可见两人并肩战斗的战友情分,从很早时期就开始了。

随着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不断壮大,人员一度扩充到八万人,王树声的军事能力也不断增长。他本人曾被任命为军长,还担任过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成为该方面军军事领域的核心代表将领。

关于王树声在革命年代的突出贡献,周总理曾经用一句话总结:他是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将军天性不苟言笑、长相威重,多年的军事生涯更是磨砺出了不怒自威的气质。面对敌情一旦到了紧要关头,甚至有直接掏枪第一个冲上前线的举动,因此周围的战友往往对他敬畏交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广播“闹新房”

这样的性格与陈赓大大咧咧、爱开玩笑的性格很不一样,想象中似乎也难以合拍,然而实际上,两人曾经并肩经历过不少艰难危险,真正是互相了解、开诚布公的好战友。

就连1944年中秋节,王树声在延安与中央门诊部的“一枝花”杨炬喜结连理时,里里外外帮他们张罗布置、还跑到山坡上“广播喜讯”的,也正是老战友陈赓本人。

中秋节当天,主持婚礼的是贺龙、徐向前两位老总,连新房都是临时借用徐向前在西北联防军司令部的宿舍。食堂里摆下四桌酒席庆祝,所有人挨挨挤挤前来向新郎新娘敬酒。王树声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说到喝酒却实在并不擅长,最后全由酒量比自己好些的新娘子代劳。

所有帮忙张罗的战友当中,陈赓可说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先是跑到司令部外的小山坡“人肉广播”,把这个喜讯广而告之,还叫听到的战友都来吃喜糖闹新房;后又大笔一挥,替新房写了一副“革命伴侣”的喜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许多亲历者曾经回忆,认为陈赓大将虽然性格活跃、善于交际,但同时也粗中有细,绝非单纯轻率的人。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特质,他能够和各种各样性格不同的人打上交道,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都非常欣赏他这种一直保持乐观向上、临事又冷静周密的性格。

刘伯承更是将他与贺龙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最擅长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陈赓大将这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在战争年代帮助他胜任许多复杂局面下的高难任务,到了和平年代,又留下了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