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5年,彭城之战。

项羽上演了军事奇迹,以三万精骑大破号称五十六万的刘邦军!

刘邦损失惨重,本人也几度面临绝境,狼狈不堪逃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项羽率得胜之师发起追击,企图一举解决掉刘邦!

刘邦撤到荥阳时,项羽骑兵已经追击到了荥阳以东!

此时,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韩信也收集溃散之军前来支援,汉军由此稍微有了抵抗的力量。

然而,凭刚刚调来的“老弱未傅者”和刚刚仓促收集的军队,又如何能够抵挡气势正盛,刚刚上演以3万破56万奇迹的项羽骑兵呢?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接下来,韩信率军在京、索之间击败楚军,粉碎了项羽的追击,使战线稳固了下来!

汉军怎么做到的呢?

争取来的一个月

能够在京、索挫败楚军,首先是汉军”善败者不亡“。

败退之中,刘邦一面迅速赶往荥阳,一面组织起迟滞作战。

还没有逃离彭城地界时,刘邦就吩咐手下贺方:你先留在彭城,先主动攻击项羽,迟滞其追击。

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同时,刘邦又组织了两道迟滞防线。

王陵(后来做到右丞相)留守丰;吕泽留守下邑(吕后之兄),另以部分军队留守砀。

如此,丰-下邑-砀构成了一道迟滞防线。

随即,刘邦又让靳龢等人在雍丘驻防,构成第二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阻击部队并不能起到迟滞的作用。

这些地方,并没有什么塞得住的口子。

所以,一般情况下,楚军骑兵甚至不需要搭理他们,只顾向前追击就可以了,后面这些烦人的家伙留给后续部队解决就好了。

但是,问题是:楚军骑兵,没有后续部队···

当时,项羽大部队仍然留在齐地作战,项羽只是带了3万精锐骑兵回身反击彭城,彭城取胜后,又靠这3万精骑发起战略追击!

既然如此,这些烦人的家伙,就要麻烦精锐的骑兵大爷亲自去收拾了,否则,后路有危,那可是不行的!

因此,项羽的骑兵也就只有稍微停止下来,耐心地打击这些烦人的家伙,然后才敢继续追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楚军骑兵突破汉军防线追到荥阳时,刘邦已经有了近月的时间来进行准备!

而这近月的时间,汉军得到了迅速的增强。

紧急组建的骑兵部队

前面咱们说了,萧何从关中发来了新部队,而韩信也收兵而来。

当然,最显著的变化是:刘邦迅速组建了战略骑兵。

别忘了,此时,秦地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

陇西、金城等地,历来是良马所出,骑士所在。

刘邦还定三秦后,几乎是立刻就转入了向东的进攻,尚未来得及经营。

而且,在此之前,虽然汉军有一定的骑兵,但尚未发展成战略骑兵。

在彭城见识到战略骑兵的厉害后,刘邦遂决心组建自己的战略骑兵。

于是,刘邦在军中召集骑将,众人公推骑士骆甲、李必。

骆甲表示:我是秦人,只怕众人不信任我,请大王在您身边选一个懂骑兵的人来领导,我们协助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刘邦选择灌婴为中大夫,以骆甲、李必为左右校尉,组建、训练骑兵部队。

虽然是仓促组建的部队,但其构成十分巧妙。

一来,这支骑兵以秦人骑士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人的骑兵训练,是标准化的,而大秦灭亡不过也就是一年前的事情,所以,这些骑士本身的基础是很好的。

二来,楚汉时,新军形成战斗力的速度是极快的。

对面的楚骑,其实也不是他项羽的江东子弟。江东子弟没有什么骑兵,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项羽的骑兵,大约也是在巨鹿之战后,以娄烦骑士为主建立起来的。

人家在建立起来没多久就能在彭城上演奇迹!

同样,后来,韩信在赵地新建军队,征兵、训练、组建也就2个月时间,然后就灭齐破楚了···以普遍较高的军事素质为基础,加上天才将领的训练水平,新建之军形成战斗力的效率是惊人的!

出击,争取主动

此时,楚军骑兵抵达了荥阳外。

以一般的看法,这个时候,是不是凭城池坚守,避其锋芒才是上策呢?

一般二般的指挥官,可能就这么做了。

但是,刘邦、韩信不能这么做。

一来,政治形势不允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城之败后,项羽威望大增,刘邦威望大减。

此时,刘邦既要在正面战场抗击项羽,又要积极争取英布等人背楚投汉。

同时,刘邦所占领的地区,绝大部分也是新占领区,人心未定。

项羽的大部队还没有来,你刘邦就被项羽的3万骑兵压制在城内,凭什么让人背楚投汉?

只有迅速击退敌人,才能树立”优势在我“的形象,才可能在政治、外交上取得主动!

二来,军事形势也不允许。

荥阳城坚,项羽3万精骑确实是打不下来。

但是,如果任由项羽骑兵往来其间,那么,项羽骑兵或可以袭敖仓、成皋等地(毕竟,此时各要点防御尚未构建好);或可插入其背后的巩、洛地区,断其后路;或可纵横其间不断破坏刘邦在成皋、敖仓、广武等地的防线建设以待后续部队抵达···

无论他怎么做,刘邦都是吃不消的。

只有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败对手,才能限制,甚至剥夺其行动自由,为刘邦进一步巩固防线争取时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从战略退却到战略相持的转变!

所以,不能婴城而守,必须出击!

京索之间,精心选定的战场

而京索之间,正是韩信精心挑选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索之间,在荥阳之南。

大致范围为:今京襄古城遗址到索河街道之间。

汉荥阳古城,在平原与山地分界线上。

荥阳以东,是地势崎岖的山道,兼以水流湍急的黄河;荥阳以东泽为黄河冲积平原。

包括京、索、开封、郑州等广大地区在内,号称为”梁、楚之郊“,是适合车骑作战的一马平川之地。

因此,双方骑兵在此作战,自然是最适合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京、索,又在”梁、楚之郊“的边缘地带,后面是索河,再过去就是山区了。

因此,汉军在此作战,形势是十分有利的。

1、以逸待劳+先处战地。

楚军参战骑兵,是项羽抽调出来反击刘邦的,自然是其精锐所在。

其先攻齐,后又翻身战彭城,又连续击破汉军的迟滞防线,只1个月就从齐地杀到荥阳,其风驰电掣确实令人惊讶。

但是,显然,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多的战绩,楚骑是在做不停顿的作战。

虽然不能用强弩之末来形容此时的楚骑,但连番作战,即便是精锐,毕竟也是凡人,疲惫也是不可避免的。

汉军集结之军,在精心挑选的战场上以逸待劳,自然占据了优势!

2、骑兵战。

汉军的两翼和侧后是荥阳城和山地,不容易被楚骑迂回。

反之,楚军的背后则是一马平川之地,容易被汉骑迂回,从侧面、后面攻击。

显然,”先处战地“,对地形了如指掌的韩信,是很可能找到迂回打击敌人的方法的,尤其是在山麓绵延的南翼,很可能适合设置伏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多兵种协同对抗单一骑兵。

很多朋友将京索之战描写为单纯的骑兵战,这是不恰当的。

史料记载中,至少大将军韩信是指挥了此战的,而汉军骑兵则是由灌婴指挥的。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拜灌婴为中大夫,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史记.灌婴列传》

显然,大将军韩信是率领所收之兵作战,灌婴的骑兵只是其中的参战部队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汉军实际上是多兵种协同作战,而楚军则基本是骑兵。

所以,可以想象,在实际作战中,汉军以步兵组成了底部,以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

因此,汉骑作战不利,可以撤到步兵后方重新集结、整顿,由步兵抗击楚骑;而一旦汉骑得手,楚骑没有依托,很难重新进行整顿。

这次作战,汉军是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

战果不大,意义非凡

就直接杀敌的情况看,京索之战的战果是不大的。

史书一般对参战将斩首多少、捕虏多少都是有记载的,但对此战的战果却没有描述,只是草草以“击破”、“大破”来概括。

甚至于,楚汉双方谁的伤亡更大都很难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此战后,项羽依然保持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可见其精骑并未伤筋动骨。

看来,素来以善打歼灭战闻名的韩信,在面对项羽精锐的时候,还是比较求稳的,主要以击退敌人,稳固战线为目的,并不以全歼敌人为目标。

不过,此战的意义却是非凡的。

楚军大部队尚在后方,一线兵力也就只有这3万精骑。

楚骑不停顿的大举追击,其企图就是利用汉军大败混乱之机,尽可能扩大战果。

但是,京索之战汉军挫败楚军,表明楚骑的趁胜追击已经到了尽头。

因此,项羽也没有立刻发起猛攻,而是在与齐国和解后,集结大军,准备以大军来攻!

如此,楚汉之间的直接大战停顿了三个月。

而就这三个月时间,刘邦在荥阳-成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防线,韩信甚至已经在北方战场连破魏、赵,形势已经再次有利于汉了!

因此,京索之战,虽然直接战果不大,甚至在韩信、项羽两位大神都参战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精彩“剧情”,但对汉军的最终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京索之战,汉军看起来胜得不意外。

楚骑虽然连战连胜,但毕竟总的兵力就只有这么多,而汉军在得到萧何从关中发来的部队以及韩信收集的部队后,在前线兵力上已经处于绝对优势。

加之依托坚城,汉军的取胜似乎是自然的事情。

只是,以彭城之战的表现看,倘若没有韩信,汉军真的能战胜对手吗?

我们不应该过度拔高任何个人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

但是···韩信,是一个例外!